近年来,阿里巴巴对光线传媒的持股变动频繁,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最新数据显示,阿里已再次减持光线传媒股份,目前持股比例降至4.97%,尽管仍是光线的第三大股东,但已不再是持股5%以上的重要股东。
回溯历史,阿里与腾讯早在2015年前后便率先向传统影视公司伸出橄榄枝,成为它们的“耐心资本”。然而,随着影视行业掘金热潮的逐渐消退,以及互联网大厂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内容平台,这些传统影视公司的资产价值开始被重新审视。
阿里与腾讯的布局早已完成,但从当前的态势来看,两大互联网巨头对影视领域的热情已大不如前。曾几何时,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预言“传统影视公司都将给BAT打工”,但时至今日,BAT似乎已不再期待这些影视公司为其打工,或者说,它们需要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阿里对光线传媒的投资态度显得颇为纠结。自2015年阿里创投入股光线传媒以来,其持股比例经历了多次波动。从最初的8.78%降至2019年后的4.97%,再到之后的反复增减仓,最终又回到了4.97%的持股比例。这一系列操作表明,阿里对光线整体维持了减持的大趋势。
同样,阿里对华谊兄弟的投资也显得颇为反复。自2023年开始,阿里系逐步减持华谊兄弟股份,但到了2024年第一季度,持股比例又有所回升。腾讯对华谊兄弟的投资策略也颇为相似,从2022年开始飞速减持,但在2024年又象征性地增持了1%。
这种“大减持,小增持”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互联网大厂给影视公司最后的体面。它们既不愿彻底撇清关系,也不愿再当“耐心资本”。与此同时,腾讯和阿里在影视股标的的选择上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除了华谊兄弟外,还共同选择了博纳影业和万达电影。
两大互联网公司明显对拥有影院资产的博纳和万达更为青睐。在影视行业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对影院和院线的把控成为腾讯和阿里对博纳和万达另眼相看的重要原因。博纳影业拥有107家自有影城和888块银幕,电影院业务占据总营收的76.7%。而万达电影在国内已开业影院894家,拥有7468块银幕,市场份额超14%。
相比之下,华谊兄弟和光线传媒虽然也拥有影院业务,但因经营不善或内容开发上的困境,导致影院业务并未成为其核心优势。不过,光线传媒在内容开发上仍展现出一定的实力,与张艺谋的合作虽然面临挑战,但旗下孵化的“彩条屋”工作室和动画电影已成为公司的重要资产。
互联网大厂在影视领域的投资策略正在发生转变。随着爱优腾芒等视频平台的崛起,剧集市场成为更具性价比的投资标的。腾讯近年来在影视行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电视剧领域,将市面上有创作爆款剧集能力的公司一一收入囊中。这种转变不仅为行业保存了实力,还为互联网公司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视频平台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社交属性,能够增强用户的粘性和参与感,为互联网大厂带来更多的用户数据和商业机会。因此,互联网大厂“重仓”视频网站资产,有助于实现其在数字内容领域的战略布局,与自身的其他业务产生协同效应。
例如,腾讯通过腾讯视频与旗下的游戏、文学、动漫等业务相互联动,打造了一个完整的数字娱乐生态系统。这种协同效应为互联网大厂带来了更多的用户流量和商业价值,增强了其在互联网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与此同时,互联网大厂对传统电影公司的疏离也反映出行业格局的变化。随着剧集市场的崛起和视频平台的壮大,传统电影公司面临更大的挑战和竞争压力。它们需要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和商业模式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年,但行业的规则依然由BAT们决定。它们通过投资、并购和自建等方式不断扩张自己的版图,并在数字内容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传统影视公司而言,如何在新的市场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将成为未来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