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研究领域,一个令人瞩目的动态正悄然发生。四年前,图灵奖得主姚期智于上海创立了期智研究院,旨在汇聚顶尖人才,推动AI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近日,在紧邻期智研究院的首届浦江AI学术年会上,姚期智分享了一个振奋人心的观察:本土AI人才的培养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无论是本科生还是博士生,其能力均与海归博士相当,预示着中国即将迎来AI人才的井喷期。
姚期智强调,引进人才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如何让他们在本土扎根、成长,并拥有一个长期发展的平台。他提出,对于有志向的青年科学家而言,长期发展的机会远比短期的薪水和资源更为重要。浦江AI学术年会或许正是这样一个平台,它以问题为导向,吸引了众多AI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AI的未来发展方向。
然而,尽管AI领域的发展势头强劲,但市场的期待感却在逐渐减弱。以OpenAI为例,其下一代旗舰模型“猎户座”的进步速度显著放缓,合成数据训练出的模型越来越接近旧版本,甚至编码性能还在倒退。这一现象并非个例,谷歌的Gemini 2.0、Anthropic的Claude 3.5 Opus等领先AI模型也遭遇了类似的瓶颈。尺度定律,这一过去两年推动AI大模型赛道风起云涌的基础理论,似乎正在迅速失效。
香港大学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院长马毅指出,当前的大模型研发有点像造飞机,虽然通过数据升级和工程优化可以提升性能,但从学术角度看并无创新。更为严重的是,当数据达到一定规模时,大模型的推理能力反而可能停止增长甚至倒退。这主要是因为高质量的人类生成训练数据正在变得稀缺,而合成数据的广泛使用则导致新模型在训练中容易陷入旧模型的框架。
面对这一困境,OpenAI计划于2025年1月推出名为“Operator”的AI智能体,试图切换赛道寻找新的突破点。而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欧阳万里则提出,应拓展尺度定律的维度,包括增加测试时间、寻找更经济的数据获取方式以及探索通专模型的融合之路。
尽管AI大模型的发展遭遇了瓶颈,但AI for science领域却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AI技术正在帮助科学家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科学研究,如设计飞机翼型、解读化学反应等。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预测,未来能够使用AI进行科学研究的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
然而,想要获得计算机领域的最高荣誉——图灵奖,或许需要绕开大语言模型这一热门领域。图灵奖得主杨立昆对语言的本质和AI的思考能力提出了质疑,认为即使存在严重的语言障碍,人类仍然能保持思考的能力。这一观点引发了学术界对AI研究方向的深入思考。
在此背景下,一些科学家开始关注不同于主流的研究领域,如白盒大模型等。马毅团队的白盒大模型研究不仅在性能上可以与黑盒Transformer相媲美,还具备出色的可解释性。这一研究成果为AI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浦江AI学术年会上,“知识爆炸”成为了专家学者们热议的关键词。无论是数据前沿、科学智能还是因果推理领域的年轻学者,都在探讨如何用AI帮助人们发现未知的知识和新的科学定律。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科学家白磊和陆超超分别提出了为AI for science提供核心方法论和将大模型与因果推理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向,以期开启新的“知识爆炸”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