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关于早期宇宙星系形成机制的研究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领衔的国际团队完成,揭示了遥远早期宇宙星暴星系中原位核球的形成过程及其与当前宇宙椭圆星系间可能的演化关系。
在宇宙中,星系可分为盘状旋涡星系和椭圆星系两大类,而大多数星系中心都有一个恒星密集区域——核球。然而,核球的形成机制一直是个谜。传统理论认为,核球是通过星系并合形成的,但这一观点一直缺乏确凿的观测证据。
早期宇宙星暴星系中原位核球形成过程示意图
紫金山天文台的研究团队利用亚毫米波段的观测数据和先进的宇宙流体动力学模拟,首次发现了早期宇宙星暴星系中心通过强烈恒星形成活动直接形成原位核球的证据。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理论,表明原位核球的形成可能是由冷气体吸积流入和星系相互作用触发的剧烈恒星形成活动导致的。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早期宇宙星暴星系核球结构的形成及演化提供了关键观测证据,还为当前宇宙中巨型椭圆星系的形成机制研究带来了新启示。它有望重新定义星系形成机制,对星系形成和演化理论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