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引人注目的太空旅行船票直播售卖活动吸引了超过340万人的在线观看。这场由一家商业航天公司发起的直播,预售了将于2027年兑现的太空旅行机会,每位购票者需支付高达100万元人民币的费用。这场预售活动不仅展示了太空旅行的魅力,也预示着太空旅游正逐渐从梦想变为现实。
该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公司成立八年来,一直致力于可回收液体运载火箭的研发。首枚火箭,即2027年用于运载飞船的火箭,计划于2025年首发。选择提前三年预售船票,是为了通过跨界合作,在市场和舆论上产生较大影响,让大众逐渐熟悉太空旅游。
直播售卖“太空飞船”船票的现场画面。
近年来,太空旅行的速度超乎想象。当国内商业航天公司还在努力追赶百公里高空的亚轨道飞行技术时,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已经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商业太空行走。乘客贾里德·艾萨克曼在距离地表700多公里的高空,将身体探出太空舱,感叹地球的美丽。
与此同时,由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创办的蓝色起源公司,也完成了多次载人旅行任务。据透露,虽然未公布具体价格,但太空旅行座位的价格已经从首次飞行的天价降至目前的较低水平。例如,MoonDao公司在2022年订购的两个座位价格为250万美元,单个座位价格已降至125万美元。
未来宇航创始人牛旼认为,国内多家航天公司都在尝试从不同技术路径切入太空旅行市场,谁将率先成功跑通,时间不会超过五年。他强调,太空旅行市场的爆发将取决于科技进步的速度,特别是如何将星际穿越的成本降下来。
目前,太空旅行的价格仍然较高,但已经逐渐变得“亲民”。例如,深蓝航天预售的2027年亚轨道飞行船票,其产品飞行过程约12分钟,至少5分钟处于失重状态。据深蓝航天董事长霍亮介绍,发射时飞船将经历缓慢起飞到加速上升的过程,与航天员乘坐载人运载火箭穿越大气层的过程相似。在飞船到达最高点时,飞船与运载工具分离,继续向上飞行一段时间后开始下坠。
牛旼介绍,所谓“亚轨道飞行”,就是将游客送到约100公里高的太空边缘,与300公里以上的轨道飞行或送入400公里左右太空站的旅行相比,亚轨道飞行难度更低、时间更短、价格也更亲民。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运载火箭的回收和重复使用,这提高了发射效率,同时摊薄了成本。
然而,太空旅行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成立八年的深蓝航天在自研“星云一号”火箭的首次高空垂直回收飞行试验中遭遇失败,部分箭体毁损。深蓝航天表示,这是产品问题,不是技术方案层面的问题,并已经提出了多项改进措施。在正式进行载人航天前,火箭和飞船还需要进行多次试验。
国内其他航天公司也在积极推进太空旅行的布局。中科宇航表示,在实现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飞行前提下,再开始载人太空旅游。该公司的亚轨道飞行器和太空舱已经完成生产,正在试验阶段。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原总指挥、中科宇航公司董事长杨毅强表示,正式载人前至少要连续成功飞行15次。
蓝色起源公司的第八次载人旅行中,6名乘客在太空合影。
尽管太空旅行市场目前还相对“小众”,但急速下滑的成本正在降低太空经济领域的准入门槛。高盛在2020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太空经济有着长远而持久的机遇,未来20年间其行业规模将会成长至数万亿美元。更广泛的投资者群体正在参与太空投资,2021年和2022年投向太空产业的金额超过700亿美元。
然而,太空旅行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除了技术上的难题外,还需要解决航天医学、地面保障、法律法规、太空管制等配套商业问题。只有当这些问题同步成熟时,飞船“航班化”的运营保障成本才有可能随之下降,才具备持续盈利的能力。
杨毅强表示,未来二三十年太空旅行将大致经历从亚轨道飞行到空间站再到探月的三步走过程。从专业宇航员过渡到大众旅行者,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稳定性、舒适性需要不断通过试验进行调整。而相关技术较为成熟的亚轨道飞行便是最好的磨刀石,可以解决火箭故障逃逸、生命保障等一系列技术问题。
虽然目前太空旅行还只是亚轨道飞行的衍生品,商业航天的主要购买者仍是企业,但未来终将面向大众。中国商业航天经过十年发展已经走过初创阶段,一些头部企业已经开始显现。虽然与先进国家存在差距,但中国商业航天仍在不断努力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