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为何呈现圆形?天文学家揭示了背后的太空环境奥秘。在太空中,天体持续以恒定速度旋转,与形成中的行星相撞,推动其向某个方向加速自转。这一现象对行星形状产生了深远影响。
地球在45亿年前的一天仅有6个小时,这显示了自转对行星形状的影响。行星之所以呈球体,是因为这种形状在重力作用下最为稳定,达到了流体静力平衡状态。
然而,并非所有恒星都是完美的球体。一些恒星因自转速度而倾向于椭圆体,特别是由等离子体构成、不像岩石金属星球那样稳固的恒星。木星和土星等气态巨行星也受自转影响而形变。
卫星同样受到行星引力的影响。在行星附近,卫星可能因引力作用而变成椭球体。更常见的是,卫星表面受到行星引力的干扰,形成山脉或裂痕。值得注意的是,木卫四和木卫二冰层下的海洋因这种引力作用而保持温暖和动态,为生命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天文学家还推测,如果宇宙具有形状,那它也可能是球体。这一观点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相呼应,其中物质产生的质量扭曲时空,光子沿测地线飞行,形成闭合曲线。
关于宇宙年龄的新发现也引起了天文学家的关注。哈勃望远镜和韦伯望远镜观测到的原始星系质量体积巨大,这可能意味着宇宙的年龄被低估了。如果宇宙年龄真的加倍至256亿年,那么遥远的距离可能解释了为何我们无法看到宇宙的全貌,同时也隔离了各个星系上的外星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