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宫阙为何,今朝看我探月。揽月携星辰,无极伟业需我等后贤。
仰望永恒的无光之海,古人对宇宙有着无穷想象与美好憧憬,因而有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千古吟唱的佳句,有了千年的探月梦。可人类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的一段时间内就不再登月了,止步探月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科学家发现月球总是面对着人类,它一直在盯着地球看。
尽管人们向往月,但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许多人都把月球看作是“人类的新边疆”。在古代,古人认为拥有长度,但没有开始和终点的宇宙;认为有实有质,却无法说清具体位置的是“宇”。由此可见,古人对宇宙的概念是非常模糊的,他们的宇宙观并没有构架在实践认知之上。尽管如此,对宇宙的大胆思考也体现了先人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征服未知的雄心。
月球这一未经开拓的“边疆”在美苏的眼里,是一片必争的沃土,因此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争霸中,探月活动有着浓厚的竞争的意味。1957年10月4日,苏在联苏努尔发射场,“斯普特尼克1号”——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顺利升空。同年12月6日,美国也发射了第一颗卫星。
在冷战的背景下,双方对月球的军事图谋愈加明显,在不顾一切地相互追赶下,风险与之同行,这也是导致后来苏联推出登月舞台的重要原因。两国在研发制造火箭上互相较量,由于经济以及技术水平的因素一直限制着火箭的研发与制造,导致苏联试验屡次失败,不得不放弃登月。
1972年12月,在6次登月后,出于耗资巨大等因素,美国放弃了“阿波罗计划”。此后,美苏并没有再把目光投向月球。有一种说法是,美苏冷战结束,对于耗资巨大,目前没有任何价值的月球,是没有竞争的必要的。但实际上月球具有巨大的效益,但为何在那之后的几十年中没有国家继续探月,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究。
没有登月的还有刚刚逝世的迈克尔·柯林斯。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月的飞船阿波罗11号的驾驶员。当他驾驶着指令舱当飞行到月球背面时,那大概是他最孤单、与世界距离最远的时刻。他与同行的两位登月宇航员3585公里,与地球相隔38万公里。他是一位“被遗忘的宇航员”。但他自己并不觉得孤单,因为他所做的事浪漫到了极致:披戴星辰,独自环游宇宙,与同类遥遥相望,既有英雄般的使命感,这属于一个人的片刻冒险又充满着未知、静谧、欣喜,这是一种极致浪漫的精神。
人类之于星辰,渺沧海之一粟。宇宙无垠之中藏着无限孤独,它引导人们放下仇恨,去探索文明的未来。柯林斯的窗外只有星星,我们每个人的窗外也应当有星星,也应当以不同的方式奉献给不同的星辰。
那月球为何不肯将其背面展现出来呢?天文学界普遍认为的、造成“月球背面”不可见的重要原因便是潮汐力作用。
我国嫦娥工程早于2004年就开始描摹探月蓝图。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为人类开拓了月球背面的未知与神秘,成功登录了山峰林立、陨石坑遍布的月球背面;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带着月壤成功返回地面,实现了无人自动采样。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这其中灌注着数辈人的心愿,孕育着航天事业的希望,载着世界的愿望几次问天宫。一次次的探月正是“积力之所聚”与“众智之所为”,更是中国航天人以魄力和韧劲奋斗出来的结果。
然而,月球还有许多未解开的谜团。关于起源之谜:科学家提出了三种假说,但这三种理论都存在缺陷;关于磁场之谜:月球岩石与现探测磁场所得出的结论相悖;关于土壤之谜:从采集的月球土壤来看,其中金属含量非常高,那么月球究竟经历了什么呢?除此之外,还有月亮表面为何呈玻璃状、干燥的月球上为何会存在大量水汽、月球放射性物质从何而来等谜团。这些问题,我们目还不能画上一个句号。
纵观寰宇,仍有许多神秘等待着人类去探索,然春秋有序人民不亏时彦,宇宙无极伟业尚待后贤。月球在上,地球在下,而我们的征途就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