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期,一位在视频平台拥有超千万粉丝的创作者@影视飓风发布了一条引人关注的视频,揭示了视频平台为缩减流量费用,采取降低码率和调整编码格式等手段压缩视频画质的现象。创作者潘天鸿指出,这种做法在国内视频平台间普遍存在,导致观众看到的“4K视频”实则为码率不足的“假4K”。
视频发布后不久即被全网下架,进一步引发了公众对背后原因的猜测。@影视飓风通过社交平台回应,由于多方原因,相关视频不得不下架,但仍希望互联网技术能不断进步,让观众看到更清晰的视频。
为何观看高画质视频如此困难?除了付费和观看广告,普通用户是否还有机会享受高画质视频?这一问题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硬件设备的升级而日益凸显。
以YouTube为例,其视频画质普遍较高,这得益于Google通过技术手段和谈判策略降低了宽带成本。相比之下,国内视频平台在带宽费用上承受更大压力,上游电信运营商过于强势,导致视频平台难以降低带宽成本。
以B站和快手为例,两家公司的财报均显示,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服务器及带宽成本有所减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用户能够享受到更高质量的视频服务。相反,为了降低成本,一些平台甚至采取了如HCDN技术等创新手段,让用户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上传缓存内容给其他用户,以降低带宽成本。
那么,用户是否可以通过提高会员付费标准或观看广告来换取更高质量的视频服务呢?事实证明,这两种方式均不太可行。长视频平台已尝试过提高会员费,但结果导致用户流失。而像YouTube那样在短视频前添加贴片广告,也不符合国内用户的观看习惯。
在宏观经济环境收缩和用户消费降级的背景下,“广告主替观众买单高画质”的想法也难以实现。因此,找到一个能协调服务商、平台方和用户三方的解决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或许,未来的解决方案将来自AI技术的全面应用。在新的计算方式解决旧的问题之前,平台能做的就是更加开诚布公,减少欺骗行为,为用户提供更真实、更高质量的视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