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
整个长安都知道的一件事情是,光王李忱的脑子不太好使。
他从小不爱说话,见人害羞,还有些结巴,长大之后性格木讷,每天见人就是嘻嘻笑,看起来非常像一个有智力缺陷的人。
所以虽然在辈分上讲,李忱是敬宗、文宗以及武宗皇帝的皇叔,但实际上却并不受人待见。
中晚唐时期,藩镇作乱,宦官干政,天子的权威已经一落千丈,谁又会尊重一个脑子有问题的皇叔呢?
时间来到会昌六年,当时的皇帝唐武宗李炎因为常年服用丹药而导致身体极度虚弱,所以立储之事不得不尽早提上日程。
武宗晚年,宦官集团重新掌权,以往,宦官集团在确立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总会出现分歧。通常是一波宦官想要拥立这个,另外一波想要拥立那个。
因为谁当了皇帝,自己作为拥立者肯定是有功劳的,宦官们都想抢这份功劳,所以他们内部经常出现意见不统一。
但这一次,宦官们的想法却出奇的一致,他们甚至都没有商量,心照不宣,不约而同地推举李忱当了皇太叔,让他成为了新的皇位继承人。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李忱是个傻子,一个傻子皇帝,对宦官们来说,是非常容易控制的。
只要控制住皇帝,那么离自己作威作福的日子还远吗?
这个算盘的确很如意,把一个智力远远低于正常水平,恐怕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皇帝推上皇位,宦官集团就可以挟持皇帝,号令百官。
不久,武宗驾崩,三十七岁的李忱登基为帝,成为了大唐帝国的新一任主人。
朝野上下,心情复杂。
对大臣来说,他们无力改变或者反抗宦官们左右皇权,操控皇帝废立的行为,那个看起来傻不拉唧的皇叔,只能把大唐帝国拖向深渊。
而对宦官们来说,这无疑是值得庆祝的,反正皇帝就是个傻子,以后还不是自己怎么说怎么算。
就在百官痛心疾首,宦官沾沾自喜时。
人们突然发现刚登上皇位的李忱似乎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傻。
(唐宣宗李忱)
他的言行举止开始变得正常,眼神开始变得炯炯有力。
并且只要一上朝,他就开始处理各种国家政务,简直像开了外挂一样。
加强皇权、重用人才、整顿吏治、严明法度,从谏如流。
这回轮到文武百官和宦官们懵了。
这还是那个他们从小看到大的皇叔吗?
也就是在这时,人们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李哥是在“扮猪吃老虎”。
他根本不傻,非但不傻,而且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
为了在中晚唐的乱局之中活下来,他可以装傻充愣,为了顺利成为皇帝,他甚至用尽一切手段来麻痹宦官集团。
李忱成功了。
所以他登基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收拾宦官集团。
李忱非常明白,一个皇帝如果想要有作为,那么皇权的自主性和自由性是非常重要的,而干涉皇权最厉害的,就是宦官集团。
我们必须要坦诚地说,李忱在位时,其实并没有彻底解决宦官乱政的问题,但至少他当皇帝的时候,没有宦官敢上来指手画脚。
他成功地树立了皇帝的威严。
这就足够了。
有了这样的后天环境,李忱才能施展他的雄才大略。
这位皇帝的为人、以及执政风格和唐太宗李世民很像,所以时人都叫他“小太宗”。
之所以说他和唐太宗很像,是因为他和太宗都是那种很善于“纳谏”的帝王。
谏臣古来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齐国。
齐王设谏官一职,专门负责规劝君王的过失。
但在唐代,人事系统中并没有谏臣这个职位,所以谏臣大多是指那些直言不讳,刚正不阿的敢言之士。
唐太宗时,朝堂上有敢言的魏征,而李忱在位时,魏征的五世孙魏谟也是个出了名的谏臣。
基本上皇帝吃喝拉撒睡,魏谟没有不管的。
一个能听人批评,教育,规劝的皇帝,必然是一位优秀的皇帝,因为他们明白“偏信则暗,兼听则明”的道理。
只有不断地反省和改正自己,多多吸收他人的意见,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
在中国的封建专制时代,一意孤行的君王大都如项羽,只会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
而关于李忱的溢美之词,丰功伟绩,我想大家看得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今天主要给大家讲一讲这位晚唐时期优秀帝王的奇闻轶事。
李忱登基后不久,地方官员曾经进献给李忱一支歌舞队。
歌舞队由民间选拔出的女子组成。
这些女子呢,大都容貌俏丽,能歌善舞,放在今天随便拉出一个来参加选秀,一定是稳站C位。
(唐朝歌舞)
这群女子中,又有一位容颜更加出众的女子,深得李忱喜欢。
喜欢到什么程度?
早上一起吃饭,中午一起游园,晚上一起歇息,反正基本上时时刻刻在一起。
俗话说,“色是刮骨钢刀”,人若沉溺其中,很难自拔。
红粉佳人的楚楚动人,也让李忱沉迷了一段时间。
但李忱很快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认为如果自己再和这份红粉佳人整日玩乐,很有可能会重蹈老前辈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覆辙。
于是他召来这位红粉,表示我虽然很喜欢你,但是我整天跟你一起玩,非常影响我工作,所以我不能跟你处对象了,咱俩得分手。
左右侍候的下人给皇帝出主意,他们向皇帝建议,皇帝如果不愿意和这位红粉来往了,我们把她送出宫去,您也眼不见心不烦。
没想到李忱思路清奇,他表示如果把红粉送出宫去,自己难免整日思念,扰乱心神,还不如赐给她毒酒一杯,她死了我就放心了。
结果,这份红粉佳人惨死宫中。
这个故事记载在宋代学者王谠的《唐语林》中,这本书虽然是本文言轶事小说,但文字详实,谨言慎行,又多和正史重合,所以多半李忱杀妃这件事是真的。
而这件事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对李忱来说,大唐的安危才是第一位的,珍贵如自己喜欢的女人,如果影响到了国家的发展,李忱也可以毫不犹豫的放弃掉。
除了和红粉佳人风花雪月,李忱还有另外一个爱好,那就是喜欢听音乐。
皇家乐队里有一个叫罗程的乐师,谈得一手好琵琶,声音清脆,又像玉珠走盘,反正水平很好,考个琵琶十级不成问题。
李忱很欣赏罗程,他认为有一技之长的艺术家都应该得到尊重,所以平日里对罗程宠爱有加。
但罗程仗着李忱的宠爱,四处为非作歹,一日居然失手打死了一位平民。
事发在长安,罗程立刻被逮捕入狱。
乐队里的乐师们一看罗程被捕,跑去找皇帝求情,他们恳请皇帝可以赦免罗程,因为罗程毕竟是乐队里的扛把子,身怀高超的琵琶技艺,以后还能为皇帝宴会、游园助兴。
的确,这事儿很简单,虽然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实际上只要皇帝一句话,谁也不会计较什么。
面对众人的央求,李忱说了这么一句话:
“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们怜惜的,是罗程的技艺,他的才华,而我怜惜的,是祖宗留下来的法度。
这位公正严明的帝王没有因为自己的喜好而打破法律的天平,不久,罗程被处死。
皇帝很优秀,做得也很好,无论是他执政的风格,还是他作为帝王的为人,几乎都没什么可调的,甚至在军事能力上,李忱也是独树一帜的。
(开疆拓土)
往北,李忱大破戎狄,稳定边陲。
往西,他驱逐吐蕃,收复河西。
往南,他平定安南,发展南疆。
在治国上有所作为的李忱,在军事上也是个扛把子级别的人物。
基本上,李忱治下的大唐帝国,不能说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但至少达到了小康水平。
但就是这样他一个帝王,也还是没能免俗。
从大中七年,公元854年开始,由于李忱操劳国事,每天加班996,导致身体每况愈下。
皇帝很担忧,他希望上天再多给自己点时间,一年也好,五年也好,十年也好,只要自己还活着,只要自己还在皇帝的岗位上勤勤恳恳的奋斗着,恢复盛唐的光景就指日可待。
为了能延续自己的生命,李忱很快走了之前皇帝们的老路,那就是吃仙丹。
这是老传统了。
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规律,但偏偏皇帝不信这个邪。
加上当时的一些无良道士为了加官进爵,往往胡乱炼一些丹药,然后糊弄皇帝说有延年益寿,甚至长生的功效,其实这些“仙丹”成份复杂,尤其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人吃了非但不能长生,还会早登极乐。
很不幸,我们的李忱同志再次成为了“丹药受害者”。
(皇帝痴迷丹药)
大中十三年,李忱因过量服用丹药,驾崩于大明宫内,时年五十岁。
带着他未竟的盛唐梦想,带着他的一份遗憾和不甘,告别了这个世界。
大唐帝国一共有二十一皇帝,李忱是唐帝国的第十六位皇帝,按道理来说,李忱去世,大唐帝国不过走过了它三分之二的旅途,距离终点似乎还有段距离。
但事实上,李忱的去世,不仅宣告着大唐的一代的明君落幕,更为唐帝国的终结,敲响了丧钟。
在李忱之后,大唐不会最坏,只会更坏。
乱世,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