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一段被认为是瓷器的空白期或黑暗期,那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和景泰帝朱祁钰兄弟皇帝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明英宗的老爹明宣宗朱瞻基很能干就是英年早逝,没来得及对朱祁镇进行很好的教育并扶上马再送一程,朱祁镇不得不八岁即位。心智不成熟的朱祁镇引发土木堡之变,自己都变成了俘虏,朱祁钰忙着北京保卫战,再忙着防着哥哥复辟,哥哥再夺门之变。虽然外乱很可怕,但兄弟之间防范更烦更消耗精力。总之,这哥俩很忙,可能没有闲心去管理御窑厂瓷器的制作。偏偏,传世品没有正统到天顺朝署正规年款的御窑瓷器。所以,这一时期被认为御窑烧造的“空白期”。
但随着景德镇御窑厂考古的进行,这个结论可能要改变了。御窑遗址发现了正统至天顺朝御窑瓷器的地层堆积,出土了丰富的瓷器残片。这些瓷器质量精美,均不署款,装饰风格介于宣德和成化之间。这一发现证明,“空白期”并不空白,御窑厂不仅在生产,而且产品质量还非常不错。
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看到很多正统-天顺三朝的“拼成”瓷器,而且还有很大的器物。明清御窑厂遗址那里出土了数吨重的正统朝青花云龙纹大缸残片,博物馆拼出一个基本完好的大缸在展厅展出。大家参观故宫一定注意到每个殿宇前后乃至过道都放着一些大铜缸,也叫太平缸的,主要功能是蓄水防火。古建都是木结构,防火至关重要。永乐十九年,刚刚建成不足四个月的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明永乐所见最初三大殿的名字)即被雷火焚毁。正统年间,三大殿重建完成后,正统皇帝下令景德镇御窑厂烧造大龙缸,以供宫中储水防火。但大龙缸烧造难度太大,以至于“累造不成”,大量残次品被打碎掩埋于御窑厂内,最终宫廷不得不用铜缸来代替瓷缸的想法。
另一些比较大的瓷器是花盆和绣墩。仁宣以来,承平日久,宫廷流行赏花玩鸟之类休闲,就对庭院盆景栽培十分重视,也就对花盆有更高要求。出土的正统至天顺时期的花盆,纹饰有应龙与海怪两种,每种又有大中小尺寸,口径分别是60、50、40厘米。青花绣墩,即可室外休闲坐,也可室内偶尔坐坐。
看到御窑博物馆里“拼出来”的青花龙纹大缸、花盆和绣墩,该为“空白期”正名了,英宗和景泰帝是重视瓷器烧造的,只是不知道原因“做好事不留名”,这哥俩都不署名款。
青花龙纹大缸。这种瓷器碎片出土数吨。可见,御窑厂大量烧造青花大缸,就是技术太难,没能成功。
故宫里用于防火的太平缸,现在的铜的或铁的。最初,英宗想用瓷的。
青花应龙纹花盆。
这种花盆明显是为室外盆景所用。
青花海水瑞兽纹花盆。
瑞兽和应龙是出土的两种纹饰。
承平日久,皇帝有了更多的闲情雅致在草木花鸟之上了。
用瓷器碎片拼出的大花盆。
青花镂空方胜纹绣墩。
青花镂空松竹梅纹绣墩。
青花狮子戏球绣墩面。
别的朝代有这种青花绣墩吗?
#宝藏兴趣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