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商业世界,技术创新层出不穷,但真正能证明自身价值的却并不多见。人工智能(AI)作为近年来最受瞩目的技术之一,其应用价值始终处于争议之中。一些企业将其包装成资本游戏,另一些则将其奉为玄学信仰。然而,要让AI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就必须回归商业本质,用最朴素的语言——结果——来衡量其价值。
随着大模型和智能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To B企业服务公司的交互能力和数智决策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过去,这些企业只能在客户业务的中间环节发挥作用,而如今,大模型赋予了它们直接触达和影响客户客户的能力。这种变革催生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RaaS(Result-as-a-Service,结果即服务)。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不再单纯销售技术,而是直接提供可量化的业务成果,客户只需为AI实际驱动的营收增长、成本节省等效果付费。
RaaS模式的兴起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深刻的驱动因素。神策数据联合创始人、CTO曹犟指出,传统软件阶段,科技企业若想真正为客户提升效果,往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科技公司的本质是销售工具,但工具能否创造价值,既取决于产品本身,也依赖于使用工具的人。这导致科技企业不得不派驻大量人员到客户现场,帮助客户使用工具,甚至逐渐滑向“人力外包”的模式,人力成本成为企业难以承受之重。
大模型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它使产品的客户触达和智能决策能力发生了质变,推动了产品形态的全面升级。以神策数据为例,公司正在开发数据分析Agent、数据运营Agent等一系列智能体产品。未来,客户接触的不再是需要“学习使用”的软件,而是一个以目标为导向的智能系统。客户只需设定业务目标和优化方向,大模型便会自动执行、持续迭代,驱动效果持续增长。
AI的迭代和学习能力也为科技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神策数据强调的“数据采集-分析反馈-决策行动”闭环价值,在大模型Agent的加持下得到了进一步强化。系统能够实时洞察每次运营动作带来的指标波动,并据此自我调整、持续优化。AI技术不仅延伸了科技公司的服务能力,也使其从被动执行命令的工具,转变为具备感知、决策与进化能力的智能伙伴。
中科深智创始人成维忠对RaaS模式的兴起同样深有感触。他认为,近年来两股浪潮正在交汇:一方面,大模型技术打开了全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经济环境的压力迫使企业必须开源节流,每一分钱的投入都要有看得见的回报。在这种背景下,客户的需求重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过去追求“拥有工具”转向现在要求“获得确定性结果”。当“企业控本提效的迫切需求”与“Agent与大模型的技术突破”这两股力量相互激荡,市场的发展轨迹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改变,从传统的“工具型SaaS”迈向了“效果型服务”的新阶段。
对于甲方而言,RaaS模式带来的变革同样意义重大。过去十年,甲方为数字化付费的模式主要有两种:项目制(一次性买断定制开发)和SaaS订阅制(周期性支付软件使用权)。这两种模式的本质都是企业为获取某种“工具”或“能力”而付费。然而,在RaaS模式下,甲方为工具付费的风险几乎完全转移给了乙方。客户预算直接与效果挂钩,比如按“留存提升1%付费10万”等方式,让客户支出的价值一目了然。同时,决策门槛大幅降低,甲方只需考察一个指标:这个效果够不够好。不出效果不付费的模式,在当前预算环境下极具吸引力。
对于乙方而言,RaaS模式则彻底打开了市场的天花板。曹犟表示,过去卖软件只能争抢客户的IT预算,而甲方的IT预算正在收紧。即使产品在功能上做了重大创新升级,甲方的预算也不会因此增加。然而,一旦从“卖工具”转向“按效果付费”,局面就完全不同了。假如客户有100亿的营销预算,交给乙方操盘,双方约定一个ROI,比如提升5%,乙方的收益就在提升的部分获取。这种模式为企业带来的增长空间是指数级的。
成维忠进一步分析认为,过去无法做到按效果付费,所以只能强调“帮客户提升效率”,本质上还是在讲“节流”。但中国企业的老板,尤其是中小企业主,心里想的首先是“赚钱”,其次才是“省钱”。在没法帮他们直接赚钱的时候,他们才会退而求其次选择“省钱”。这导致中国SaaS市场出现一个特有现象:续费率普遍偏低。供应商多、竞争激烈,客户觉得“用谁都差不多”,哪家便宜就用哪家,明年有更便宜的再换一家。在这种生态下,工具提供商必然陷入价格战。说到底,对客户而言,“省钱”并不是他们的最高目标,赚钱才是。当大模型出现以后,工具提供商为客户直接赚钱渐渐成为可能。
RaaS模式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有效应用,比如广告、电商、零售与金融领域等。这些行业直面用户、竞争激烈,对精细化运营需求极为迫切。成维忠举了一个电商直播带货的场景案例。中科深智将AI技术深度融入电商场景,在货架电商(天猫、淘宝、京东)和内容电商(抖音)两大主战场,通过整合直播、短视频等产品,持续优化ROI和转化效果。在数字直播间,AI主播不仅自然流畅地介绍商品,还能实时理解观众提问,通过语音、弹幕甚至私信智能回应,所有互动均由Agent自主决策完成。这套系统不仅显著提升了转化效率,更重塑了用户体验:用户获得即时反馈,停留时长自然增长,购买决策过程更加顺畅。AI根据实时数据随时调整策略,真正实现了“无人驾驶”式的智能运营。
既然是为效果付费,那么“效果”如何定义就成为关键。曹犟认为,“效果”需要企业与客户共同定义一个清晰的指标,涉及三个关键步骤:第一步是选定北极星指标,这个指标必须直接反映业务成功,比如GMV,而不是UV、PV这些中间数据;第二步是建立基准基线,效果付费的核心是“为增量买单”,必须基于历史数据确定一个清晰的基准线;第三步是实现精准归因,当GMV实现增长时,需要清晰界定哪些提升来自企业,哪些来自客户的自主决策,哪些来自外部因素。通过这三步,可以将模糊的“结果”转化为公平、透明、可验证的合作基础。
“按效果付费”远不止是定价策略的调整,而是一场从技术架构、组织形态到企业文化的系统性重塑。在传统模式下,甲方客户与科技公司是单纯的“买卖双方”关系,而在RaaS模式下,双方的关系进化为“增长合作伙伴”。对于甲方客户而言,不用纠结技术选型,不用操心团队能力,不用担心投入失败,产生不了实际效果就不需要付钱或者只需付少量的钱,大部分风险由乙方承担。这种模式大大降低了投入的风险,将不确定性成本转化为可预测的投资回报,也极大加速了决策流程。
对科技公司而言,RaaS模式带来了多个层面的变革。技术架构上,从“平台化”转向“场景化”,AI能力成为核心支撑,产品逻辑彻底转变,从追求大而全的平台,转向深耕具体场景。组织上,传统的职能壁垒被打破,围绕具体场景成立融合产品、研发、运营的“增长小队”,知识共享更顺畅、迭代反馈更敏捷。文化思维上,经历了从“交付思维”到“效果思维”的跃迁,从被动响应需求转变为主动观察数据、提出策略、驱动增长。
成维忠认为,在RaaS模式下,科技公司不仅是客户的“增长伙伴”,随着AI能力持续增强,还将被视为可按需调用、按效果付费的“虚拟团队”。这要求科技公司重构研发体系,重塑人才能力,转变服务视角。尽管部分传统企业仍存疑虑,但这正是机遇所在——以更低门槛、更可控风险,帮助它们迈出数字化第一步。
AI是这个时代最大的风口,但遗憾的是,市场上充斥的往往是概念而非实质。RaaS的意义,正是让技术回归商业本质,让价值用结果证明。在实践中,RaaS多采用“基础费用+效果分成”的混合付费模式,在保障服务可持续的同时,也与客户共同承担风险、共享增长成果。这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升级,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合作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