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从摇滚青年到AI投资人:王晟的跨界投资路与“错过”后的反思

   时间:2025-10-23 20:10:02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Blue hour》节目中,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分享了他作为AI投资人的独特视角。今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发布的“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机器人公司TOP20”榜单中,有五家是王晟在首轮投资的企业,包括加速进化、松延动力、自变量机器人、千诀科技和动易科技。目前,其中两个项目已有数十倍的收益,另外两个也有十倍回报。

王晟的投资逻辑展现出战术与战略的结合。投资本体类公司更多是出于战术考量,例如人形机器人领域因马斯克和黄仁勋的推动而成为风口,需要及时反应。而在早期投资自变量和千诀科技,则基于战略眼光,这两家公司分别专注于具身大脑和类脑路径,需要从产业布局出发预判智能发展方向。

尽管成绩斐然,王晟仍对投资策略进行反思。他提到,如果几家企业都有潜力,为何不都投资?虽然“都投一遍”不现实,但背后反映的是他早期投资估值较低的优势。他认为,早期投资的核心在于识别红利和人脉变现,关键在于“早”。

王晟的职业经历充满起伏。从摇滚青年到搜狐10号员工,再到1999年开始创业,他经历了互联网泡沫、多次创业和公司出售。十多年间,他验证了自己不适合创业,却在40岁时转向早期投资。移动互联网大潮中,他作为新手积淀经验,文娱投资热中取得多个成功项目。新消费浪潮中,他发现理性难以把握用户偏好,转而投身芯片、半导体和新能源领域,却因兴趣不足而鲜少出手。最终,他因未追逐热门赛道,反而抓住了AI热潮。

王晟的职业选择始终以感性为导向。他尊重自己的兴趣,无论是互联网、创业还是投资主题,都从内心感受出发。这种选择与他的身份有关,作为非GP,他无需承担LP问询的责任,保有一份自由。尽管未吃到所有红利,但他的人生丰富多彩,在浪潮中为自己赢得了空间。

用颜色形容王晟,紫色最为贴切,由热烈的红色和冷静的蓝色混合而成,象征感性和理性的交融。鲜艳的桔梗色则代表他明快的性格,一如他大笑时的模样。

王晟从初中开始弹吉他,通过“打口带”接触国外音乐,大学时组建乐队。尽管音乐行业不发达,他仍被音乐的自由意志所吸引,认为摇滚精神在于做想做的事、创作想做的音乐、表达想表达的观点。后来,他因音乐的可持续性差而转向互联网,发现两者都是新事物,吸引他的都是单纯的兴趣和投入感。

作为投资人,王晟认为投资是复杂且综合性强的事,需要广泛的知识面。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行为学、商业与管理等知识都与投资相关。好的投资人应对哲学感兴趣,并将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关联。他认为投资适合自己,因为自己专注力不强,好奇的事情多,难以长时间聚焦在一件事上。

王晟的投资策略在不断反思中调整。过去,他因对未来判断过于自信,而轻视与自己判断不一致的创始人。现在,他更相信人的潜力,认为优秀的人在投入时间和理解市场后会自然转变。因此,他的投资策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转变,更强调相信人,接受与自己的分歧。

在机器人和具身智能领域,王晟的投资决策充满变化。2022年底,他规划2023年投资方向时,并未考虑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然而,2023年春天,马斯克和黄仁勋的推动使人形机器人成为热点,他迅速决定投资加速进化和松延动力。后来,他投资了具有纯正新一代AI基因的自变量机器人。

王晟对具身智能的理解源于人类认知学和行为学,认为具身智能是通过与外界打交道产生的认知和智能。他将智能范式进化分为三个阶段:信息智能阶段、具身智能阶段和类脑阶段。他认为,人脑处理信息的机制复杂,未来可能需要通过类脑进一步模拟人的脑。

王晟从AI第一波发展时就开始关注,但介入较晚。他认为,要预判技术走向,需要在行业形成共识前参与讨论。英诺投的每个项目,都卡在大公司入场前的几个月到半年。尽管他认为自己还不够激进,但在机器人领域已投了20多家企业,在模型层和应用层累计投了40个AI项目。

对于技术路线的争论,王晟认为,只要公司人才密度高、资金充足、包容性强且灵活,创始人有远见,就能随技术范式变化调整。他更相信自己投资的逻辑,核心是判断谁能活下去。例如,做本体人形机器人的企业已有订单和收益,做机器人大脑的千诀科技也被多家企业采用。

王晟现在听的音乐仍比较“陈旧”,大多是年轻时常听的乐队和歌曲。他认为,好的音乐应有音乐性和传承与创新。他试图用相对专业的标准要求自己,但认为大多数搞乐队的人没这么理性。他觉得自己在音乐上天赋不强,主要靠努力,而在理性上可能稍微有点天赋。

王晟的创业经历前后约十来年,最后一次创业是酷米网,被一家上市公司收购。他慢慢觉得创业不适合自己,反而认为投资更对胃口。他对很多创新想法感兴趣,虽然自己没能力做,但想掺和一下。转做投资是他职业生涯里最重要的选择之一,另一个重要选择是刚毕业时选互联网公司,而非外企或国企。

王晟转做投资后,经历了曲折的探索过程。他最初认为自己适合投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也比较早意识到科创是个好方向,但一直对芯片、半导体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没兴趣。市场热点集中在不感兴趣的领域时,他在文娱领域投得不错,但文娱项目难以在二级市场退出。他试着看新消费,却发现挑战特别大,最终因未追逐热门赛道,反而抓住了AI浪潮。

王晟认为,如果一个基金要求所有人都必须立刻有用,没有任何人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非热点方向,那这个基金大概率抓不住新机会。他得益于组织机制的优越性,那几年基本没怎么投项目,却有时间提前观察和思考AI方向,最终对基金来说也是好事。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