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5上海苏河湾大会在上海隆重举行。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会上发表重要演讲,深入剖析了中国当前经济转型的态势,并详细阐述了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理论的启示。
刘元春指出,中国正处于经济大转型的关键时期,创新驱动的基础框架已经初步构建。他强调,如果房地产市场能够保持稳定,那么中国新一轮的创新驱动增长模式将全面开启。回顾中国过去四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刘元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1978年至2008年的高速增长期,以及2008年后的超级结构转换期。他表示,在后一阶段,中国成功实现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产业体系呈现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显著特征。
刘元春进一步分析,当前中国创新体系已全面建立,前沿科技领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特别是在“新三样”领域,中国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他提到,中国掌握了穿越经济周期的三大法宝:基础研发、产业升级和科创金融。同时,他还指出中国模式中包含了多种细分模式,如近期备受关注的杭州模式等。
在谈到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刘元春表示,该奖项授予了莫基尔、阿吉翁和豪伊特三位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他们发现了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并提出了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持续增长的理论。刘元春认为,这一理论对中国当前的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详细阐述了诺奖理论对中国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十二条启示。首先,他强调必须将文化因素纳入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考量范围,构建超越“李约瑟之谜”的新创新理论体系。其次,他指出知识积累的重要性,但更关键的是如何将经验导向和实践导向的知识上升为命题性、科学性知识。他认为,过度商业化的知识积累难以持续,基础研究才是持续创新驱动的核心。
刘元春还提醒,在创造有用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警惕“盖提尔悖论”,即得到辩护的真信念并非知识的充分条件。他强调,社会应关注真正有用的知识和问题,避免陷入文字游戏的组合中。同时,他指出中国虽然成功实施了经济高速增长和产业快速高端化的奇迹,但工业启蒙,特别是创新启蒙尚未全面完成。有用知识的传播和交流是社会创新的关键,学者与工匠、人文与科学的结合也至关重要。
在谈到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敌人时,刘元春认为知识分子的躺平、思想创新的停滞以及伪知识的泛滥是最大的障碍。他强调,思想市场的构建和全球思想竞争体系的构建十分关键。他还提出必须培育两种企业家:大科学家和文化普及的“文化企业家”,认为价值观塑造与新技术创新同样重要。
对于企业的大型化问题,刘元春认为关键在于不能在大型化过程中批量打造科层化的企业官僚,创新是各类企业家的灵魂。他强调,繁荣必须以创新性破坏为基础,不仅要打造有利于创新的竞争环境,还必须打造有利于失败者出清的退出机制。他认为,包容失败与拥抱胜利同样重要,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必须构建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制度体系和文化体系。
最后,刘元春提醒必须重视创新的各种直接成本和社会成本,避免简单的技术乐观主义,但同时必须防止技术焦虑症,避免陷入各种“卢德主义”的困境。他表示,拥抱未来、审慎应对各种问题是我们值得宣扬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