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剪了两次,老师才勉强点头说‘过关’。”新学期刚开始,市民王女士就因为儿子的头发问题多次往返理发店。她的孩子今年读初二,尽管入学前已经剪了符合“前不及眉、侧不过耳”标准的发型,但学校依然认为“不合格”。
每年九月开学季,类似的场景在全国多地不断上演。男生被要求必须留“板寸”,女生则要做到“前不遮眉、后不过领”——这场年复一年的“头发拉锯战”,也引发了关于纪律、个性和审美的广泛讨论。
全国多地中学发布“发型令” 仪容管理成常态
王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记者梳理发现,全国多地中学在开学前陆续发布“发型令”,对男女生的发型提出明确要求,并将其作为开学前的“标配”动作,这种现象已屡见不鲜。
8月28日,平度市中庄中学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仪表规范,要求男生“不留长发、不剃光头、不染发、不烫发、不理奇异发型,做到前不到眉、侧不及耳、后不过颈”;女生则“不染发、不烫发、不披头散发,做到前额刘海不及眉、头发不遮掩眼睛或脸部,过衣领的头发必须扎起”。
7月15日,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微信公众号发布的2025级高一新生报到须知中,也对学生的仪容仪表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发型管理方面,该校要求男生不留长发,前不遮眉、侧不过耳、后不过颈,发长不超过手指宽度,不使用发胶,不梳怪发型;女生则是两侧头发不遮耳,刘海不遮眉,过肩长发须扎起,不披头散发。
河南鹤壁市浚县第一中学8月发布的《2025级高一新生入学须知》中也提到,男生须留平头或短发,女生须留齐耳短发,并配有“学生标准发型”示意图供参考。
对于发型管理规定,浚县第一中学的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有些学生弄些奇怪的发型、染烫头发,如果不加规范,就没有一点学生样儿。”学校称,此规定是长期形成的制度,初衷是规范行为、提升学习主动性,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精气神”,并请家长理解和放心。
支持与争议并存 家长陷入“两难”
然而,在家长端,“发型令”却引发了不少争议。
“就是普普通通的短发,开学后学校检查居然说不合格。其实我觉得还好,不会特别长,但就是达不到学校的要求,又不影响看书写字,干净整洁就好,为啥非要达到那么严格的短发标准。”王女士对学校的要求感到难以理解。
和她一样存有疑问的家长不在少数。在社交平台上,许多人都对此提出质疑:“让孩子因为剪了个丑发型一直处于情绪低落状态,真的对学习有帮助吗?”“不想学习的人,你就算给他剃光头他都不学。”甚至有家长坦言,自己因为剪发一事,夹在学校与孩子之间,左右为难。
社交媒体上,一位家长的发帖道出了许多人的真实处境:她既要努力符合学校硬性规定,又要安抚抗拒的孩子,身陷于规则与个性之间的拉锯战中,倍感无力,却仍要压抑情绪、冷静寻求解决办法。这条帖子引发了许多网友共鸣,收获大量点赞和留言。不少网友留言感叹:“不知道为啥,正常发型都行,非得弄成‘板寸’,让孩子和家长生不完的气。”“太累了,学习已经够累了,还要为了头发长头发短的事情耗费那么多精力,为什么这么累啊。”
不过,对于学校统一学生发型的规定,也有部分家长表示支持。“是对学生好,把心思放学习上。”“这和校服是一个道理,目的就是让你潜移默化地服从统一管理,多点心思在学习上,少点心思放其他上面。”他们认为,统一的仪容仪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纪律性、集体归属感和学生身份认同,是“沉浸式”学习氛围的一种保障。
专家观点:整齐不等于高效 规范之“度”在于倾听
各地中学对发型的统一要求,究竟是为了培养纪律,还是压抑了个性?这样的仪容管理又是否契合当代青少年的成长需求?对此,教育专家表示,这场争论的背后,实则是教育理念与管理方式的分歧。
“强制统一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一种传统的‘服从式’教育观念,即要求孩子‘听话’。”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这种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应试目标,其思路是“除了成绩,其他方面都不要表现。”通过压抑个性确保学生对考试的专注。
不过,他质疑这种做法的实际效果,并提出:只有让孩子的天性与能力得到充分成长和发展,其学业表现才能达到最佳状态。“发展是一个整体,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多方面,不光是一个考试分数能够定义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我国《中小学生守则》规定,“不比吃喝穿戴”,并没有对发型做出规定。学校在具体教育、管理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穿着打扮、文明礼仪的教育,比如在校统一穿校服、禁止染发、化浓妆、纹身等,并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提出不要留太长的头发等,这些合乎情理的校规要求,通常会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但他特别强调,学校制定发型等仪容规范的关键,在于充分听取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意见,而非进行“一刀切”的极端管理;避免那些苛刻、过分的要求,就能从根本上杜绝不必要的争议,找回教育的从容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