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多地的新冠病毒感染率呈现出上升趋势,中国疾控中心、香港卫生署以及新加坡相关部门的监测数据均显示,自4月份以来,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持续增加,部分地区阳性率已接近过去一年的高点,预计很快就会达到峰值。尽管不同地区的流行毒株存在差异,但尚未观察到明显的毒力变化。
随着新冠疫情的周期性流行,预防和治疗手段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然而,与几年前相比,有效的新冠防治手段似乎并未取得显著进展,甚至在某些方面出现了倒退。一些疫苗企业出于对市场前景的担忧,已经减少了在新冠疫苗上的投入,将其视为负担。即便仍在坚持的疫苗项目,所能获得的资源也极为有限。
与疫苗的命运不同,新冠口服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部分药企的重视。资本市场对这些口服药概念股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然而,对于药企而言,如何在与新冠的长期斗争中既避免高昂的资源消耗,又能实现合理的商业回报,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从海外企业的表现来看,新冠疫苗和治疗药物的商业价值依然不容忽视。例如,辉瑞的Paxlovid和Comirnaty两款新冠产品,在2024年为辉瑞带来了超过110亿美元的销售额。这样的业绩,甚至可以与辉瑞的其他重磅产品相媲美。
然而,在国内市场,情况却有所不同。由于新冠疫苗转为自费接种,且价格普遍高于流感疫苗,导致接种需求受到一定影响。加之部分公众对新冠疫苗存在误解,认为接种疫苗后仍可能感染病毒,进一步限制了需求。对于新冠口服药而言,同样面临着市场需求不确定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药企对新冠业务的战略性收缩,似乎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然而,随着新冠疫情的起伏和海外药企的突出表现,或许值得国内药企重新审视新冠防治的市场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国内药企在新冠业务上有所收缩,但一些仍在坚持的企业已经在这一波疫情中收获了一定的增量。例如,某药企的抗新冠创新药销量显著上涨,显示出市场对有效治疗手段的渴望。
尽管新冠疫苗和治疗药物的市场需求存在不确定性,但只要新冠病毒不消失,其商业价值就仍然不可忽视。当然,这种高增长能否持续,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对于国内药企而言,在新冠疫情起伏不定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新冠防治需求,或许能够发现新的商业机会。毕竟,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地区的疫情波动都可能对全球市场产生影响。
同时,国内药企也应该加强研发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疗效,以满足市场对有效新冠防治手段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