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调味品江湖新变局:谁将引领年轻人口味新风尚?

   时间:2025-05-21 07:59:35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而调味品作为美食的灵魂,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许多人走出国门,游历四方后,才深刻体会到中式厨房的独特魅力。然而,若将中餐的美味仅仅归结为“大火爆炒”,那便忽视了中式调味的丰富多样与无限创意。

调味品市场正以多元化的创新,重新定义着中国人的味觉体验。从融入黑松露的酱油,到带有冬阴功风味的火锅底料,再到松茸鲜这一新兴品类,调味品正以前所未有的角度,拓宽着厨房的味觉边界。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23年,我国调味品市场规模从2595亿元飙升至59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9.60%。这一增长背后,是人们在家烹饪频率的增加与健康饮食意识的提升,尤其是年轻一代步入厨房,他们的“精致懒”需求与新兴中产的高端化、健康化追求,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家常味道。

调味品市场,仿佛一个江湖,既有龙头品牌屹立不倒,也有地方品牌凭借地域特色崭露头角。酱油、食醋、调味酱、复合调味料、香辛料……品类繁多,划分细致。然而,尽管品类众多,行业集中度却并不高。据统计,超过6000家调味企业中,前十大品牌的市占率不足30%,相比之下,日本酱油行业的两大巨头市占率超过50%,显示出中国调味品市场的高度分散状态。地域饮食口味的多样性、消费场景的碎片化以及销售渠道的复杂性,共同影响着调味品品牌的跨地域发展。

在这个市场中,海天、李锦记等传统品牌依旧占据主流,而恒顺醋业、涪陵榨菜、老干妈等品牌则在细分领域大放异彩,将单品打造成国民级美味。然而,这一传统品牌主导的领域,正迎来新势力的涌入。一批强调“健康、天然”的品牌,精准捕捉到了中产与年轻家庭饮食观念的转变,如主打零添加的千禾味业,以及专注于松茸高端风味的松鲜鲜等。外资品牌也不甘落后,龟甲万以高端日式酱油站稳脚跟,味好美与雀巢旗下的太太乐则分别在复合调味与鸡精领域深耕细作。

调味品产品的升级趋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复合调味品的持续升温,从单纯的调味到提供料理解决方案。数据显示,2011年至2021年,我国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速高达13.90%,高于调味品行业整体水平。火锅调料作为复合调味品的代表,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冬阴功汤料与汤类调料的同比增速最快,达到了66%。复合调味料凭借其丰富的口感与便捷的操作,满足了烹饪新手与忙碌打工族的需求。

二是健康理念的深化,调味品企业开始在配料表上做加减法。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调味品强调天然、无添加等卖点。用户购买调味品时,配方健康、配料表干净成为重要考量因素。千禾味业曾因零添加酱油脱颖而出,但近期却陷入信任危机。健康消费升级的另一思路是添加功能性成分或风味,如奇亚籽、松露、欧芹、松茸等创新成分,成为调味品市场增速显著的一大亮点。

三是细分场景的延伸,调味品迎合了年轻人的情绪调味学。一人食、户外露营、社交聚餐等新生活方式,对调味品的便利性、个性化、差异化以及品质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下饭酱、多功能调味料与预制菜等,满足了不同场景下的调味需求。以VEpiaopiao为例,这个主打年轻消费群体的调味品牌,通过手工制作酱料起家,以黑胡椒酱为爆品,逐渐拓展出松仁罗勒青酱、柠檬辣椒酱等数字酱料系列,凭借其独特的产品定位与设计风格,迅速赢得了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四是地域风味的争鸣,调味品中蕴含着文化认同。中国的幅员辽阔与饮食文化的极致讲究,催生出众多立足地方的区域性调味品牌。跨地域调味品虽然成功率不高,但一旦成功,便能像地方名片一样,附加文化与情感属性,实现品牌溢价。天水麻辣烫调料包、淄博烧烤料、重庆小面酱等地方风味调料,不仅让身处异乡的人们能够通过味觉找到归属感,还成为了地方文化的传播者。

调味品行业的竞争,不仅在于产品端的升级,更在于渠道能力的迭代。直播电商与内容营销、即时零售以及餐饮外卖的普及,为调味品打开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美食教程与健康饮食知识的介绍,打造高效的转化链路;即时零售让调味品能够迅速触达消费者;与连锁餐饮企业的合作,则增强了调味品的稳定收入,并在C端建立信任。在这场调味江湖的较量中,谁能精准捕捉细分需求,打造爆款单品,谁就能脱颖而出,用味道讲述一个更大的故事。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