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飞利浦:从家电王者到贴牌大王的陨落之路

   时间:2025-05-19 18:05:06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飞利浦,这个曾经代表“高档进口”和“质量保证”的国际品牌,如今却频繁与“贴牌”二字联系在一起,令人唏嘘不已。近日,有消息指出,飞利浦的众多产品并非自家生产,而是通过贴牌方式由其他企业代工。

追溯飞利浦的历史,这家1891年在荷兰创立的公司,最初以生产碳丝灯泡起家,逐渐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碳丝灯泡生产商之一。此后,飞利浦不断拓展产品线,从收音机、电动剃须刀到电视、小型盒式磁带,再到吐司机、咖啡机和空气炸锅,其产品遍布家电领域的各个角落,被誉为“小家电之王”。

然而,自1996年达到营收巅峰后,飞利浦的业绩便开始逐年下滑。从财富500强排行榜的第53名,一路跌至榜外,2024年的营收更是不到巅峰时期的一半。这背后的原因,除了经营策略的调整,更重要的是飞利浦不断拆分和甩卖业务的决策。

飞利浦的半导体业务曾是其技术积累的重要体现,不仅孵化出了光刻机巨头ASML,还孕育了半导体巨头恩智浦。然而,飞利浦却相继退出了这些高利润、高技术门槛的业务。同时,飞利浦还将PC显示器、移动电话、电视机、照明等业务逐一拆分或出售,连其发家的照明业务也未能幸免。

面对剩下的家电业务,飞利浦的选择同样令人惊讶。它将挂烫机、电熨斗、吸尘器、咖啡机、空气炸锅等厨房小家电以及空气净化器等产品,连同15年的品牌授权,一并出售给了高瓴资本。同时,还将净水器、饮水器等相关品类授权给了德尔玛。这意味着,市面上大量的飞利浦牌小家电,其实已经与飞利浦没有直接关系。

飞利浦的贴牌之路并未止步。在空调领域,飞利浦从未自行研发生产过空调,而是将品牌授权给了中国企业恩博力电器。这种典型的“贴牌”产品,不仅在中国市场销售,还能出口海外市场。

飞利浦的策略看似明智,通过分拆业务获得了巨大的现金收益,用于投入核心业务的研发。然而,这也让它错失了半导体等行业的发展红利,以及规模化研发与生产的协同优势。更重要的是,贴牌泛滥可能导致品牌形象受损。消费者基于对飞利浦品牌的信任购买产品,却发现实际产品与飞利浦无直接关联,品质也无法保证。

代工与贴牌的区别在于品牌方的参与程度。如果品牌方负责设计与研发,只是让代工方生产,那就是代工。而飞利浦的贴牌模式,更像是“品牌授权”,它将生产、研发、品控等核心环节完全交由被授权方自主运营。这种“甩手掌柜”式的模式,虽然短期内可获得收益,但长期将导致“品牌空心化”,动摇企业发展的根基。

飞利浦的贴牌之路,让人不禁思考:没有技术创新与产品品质支撑的品牌,还能走多远?飞利浦的辉煌历史能否重现?这些问题,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