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驾驶领域,一场向机器人技术的跨界运动正悄然兴起。近日,被誉为港交所“自动驾驶第一股”的知行科技,通过其全资子公司艾摩星机器人,计划收购苏州小工匠机器人的大部分股权,意在掌控这家专注于机器人精密部件设计与制造的企业。这一动作,仅是智能驾驶厂商向具身智能领域进军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驾驶与机器人技术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两者在感知、决策、执行等核心层面展现出高度的技术复用性。在智能驾驶行业竞争加剧、监管趋严的背景下,机器人成为了智能驾驶企业探索新增长点的热门方向。联想创投管理合伙人王光熙在近期的一次论坛上透露,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日益成熟,其在人才、技术栈、产业链上的积累,正逐步“外溢”至具身智能领域。
在这场跨界浪潮中,知行科技并非孤例。从智能驾驶软硬件供应商到智能汽车制造商,众多企业纷纷看到了智能驾驶技术在机器人场景中的应用潜力。知行科技通过成立艾摩星机器人,正式切入机器人领域,并计划通过收购苏州小工匠,强化自身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方面的实力。艾摩星的目标业务覆盖多种类机器人及其核心软硬件,而苏州小工匠的一体化机器人关节模组与定制化机械臂,正是机器人领域价值量最高的关键部件之一。
同时,智能驾驶产业链上的其他玩家也在积极布局。智驾芯片领域的“第一股”黑芝麻智能,在财报中透露了其向具身智能领域拓展的野心。黑芝麻智能不仅支持智能驾驶,还将产品应用拓展至商用车、专用车、车路云一体化及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其A2000芯片能够支持从机器人到通用推理计算的多场景应用。地平线机器人,则通过分拆出地瓜机器人子公司,专注于为机器人市场提供软硬件通用底座。
激光雷达领域的速腾聚创和禾赛科技同样不甘落后。速腾聚创自去年起便透露出进军人形机器人赛道的信号,而禾赛科技则在今年的CES上发布了面向机器人领域的迷你型超半球3D激光雷达JT系列。这些企业凭借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积累,正逐步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具身智能领域。
在智能驾驶产业链的下游,主机厂商也早已在机器人领域排兵布阵。比亚迪、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对机器人的热情尤为高涨。比亚迪战略入股帕西尼感知科技,蔚来组建人形机器人“战队”,小鹏推出AI机器人Iron,这些动作都彰显了主机厂商对机器人领域的重视。小米更是早在2022年就推出了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展示了其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
这场从智能驾驶到具身智能的跨界潮流,背后是AI技术的复用与拓展。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上的论坛嘉宾指出,自动驾驶与具身智能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智驾技术的发展为具身智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积累,如环境感知、多模态决策算法等,在具身智能领域同样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跨界并非易事。尽管智能驾驶与机器人技术之间具有高度的技术复用性,但具身智能的商业化仍面临诸多挑战。找到最具经济价值的场景,是具身智能商业化的核心难点之一。与智能驾驶相比,具身智能所面对的场景复杂程度更高,决策环节的难度也更大。因此,具身智能非常需要实际场景来试炼和优化。
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工业场景为具身智能提供了一定的应用确定性。机械臂和灵巧手已经在智能制造生产线上得到成熟应用,但人形机器人想要实现高效稳定的生产作业,仍需要突破许多技术瓶颈。近年来,多家企业的人形机器人开始在汽车工厂部署,进行搬箱子等简单任务,这是具身智能在工业场景中的初步尝试。
对于智能驾驶厂商而言,进军具身智能赛道不仅意味着商业化的挑战,还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多数智能驾驶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来自智能驾驶领域的商业化压力已经让其难以喘息。再分出精力布局具身智能,无疑是另一重考验。因此,如何在保持智能驾驶业务稳定发展的同时,有效推进具身智能业务的布局,成为了智能驾驶厂商需要深思的问题。
尽管如此,仍有不少企业对具身智能领域充满信心。他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具身智能将成为智能驾驶企业实现业务突破的关键方向。在这场跨界浪潮中,谁将脱颖而出,成为智能驾驶与具身智能领域的佼佼者,让我们拭目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跨界挑战重重,但智能驾驶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两者在技术上的高度复用性,为智能驾驶企业向具身智能领域拓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智能驾驶与机器人技术将共同推动智能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