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车似乎陷入了舆论的风暴眼。先是“碳纤维挖孔机盖”事件引发车主联名维权,随后又遭遇了锁马力争议,再加上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让这家造车新势力备受瞩目。
事情的起因还要从“碳纤维挖孔机盖”说起。小米SU7 Ultra的车主们在提车后,发现花费4.2万元选装的这一顶级配置,实际效果与宣传大相径庭。原本宣传中可以实现“双风道高效导流”的黑科技,在实际测试中却连纸巾都吹不动。车主们纷纷表示,这不仅是功能上的缺失,更是对消费者的欺骗。
面对车主们的维权,小米汽车方面虽然发表了道歉声明,并提出以积分补偿的方案,但车主们对此并不买账。他们认为,这是小米在营销上的过度承诺,损害了消费者的信任。而除了实际的权益受损,对于购买50万元以上车型的消费群体来说,情绪价值的伤害同样不可忽视。
紧接着,小米汽车又陷入了锁马力争议。在OTA升级后,车主们发现日常驾驶模式下车辆马力被限制,解锁全功率需要支付额外费用。这一做法再次引发了车主们的不满,认为小米在隐藏车辆性能,变相收费。
而早在40多天前,小米汽车还遭遇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铜陵发生碰撞后起火,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后,关于小米智驾系统以及车门锁死等疑点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虽然小米方面公布了车辆行驶数据,但关于事故的具体原因以及车辆起火、车门能否打开等问题,至今仍未有明确的解释。
这一系列的风波,让小米汽车的股价也受到了影响。从今年年初的高点跌至近期,市值缩水不少。而小米作为造车圈的新势力,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此次风波,无疑给小米汽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任考验。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车的这一系列争议,也成为了行业监管更加严格的导火索。工信部等部门纷纷要求车企充分开展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这一要求,让原本高调宣传的智能驾驶开始刹车,纷纷改为“辅助”字样,并强调功能的边界。
在经历了这一系列风波后,小米汽车似乎也开始回归理性。雷军等管理层也开始重新审视造车这项业务的本质。他们意识到,造车不同于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需要更加注重安全性和工业本质。而营销上的过度承诺和夸大宣传,只会损害消费者的信任,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对于小米汽车来说,当前的挑战是如何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这需要他们在产品质量、功能宣传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做出实质性的改进。只有这样,才能重塑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为未来的车型发布和销售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