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磁共振市场低价战下,健信超导IPO揭示核心部件成本真相

   时间:2025-05-13 12:05:50 来源:华尔街见闻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磁共振成像(MR)设备领域,一场关于盈利与否的探讨正逐渐清晰。随着宁波健信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健信超导”)科创板IPO申请的受理,这一讨论被推向了新的高潮。

作为国内MR整机制造商的核心磁体供应商,健信超导的客户名单星光熠熠,包括富士、GE医疗和万东医疗(600055.SH)等医学影像领域的佼佼者。近日,其招股书详细揭示了MR核心部件——超导磁体的成本细节。

数据显示,健信超导的超导产品在2024年的平均售价为107.44万元/台,占据了200万元/台MR设备售价的半壁江山。这一数据不仅揭示了超导磁体在MR设备中的成本占比之重,也侧面反映了低端MR设备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的盈利困境。

MR设备主要分为1.5T、3.0T和5.0T等标准,磁场强度与图像质量成正比。近年来,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少设备厂商在地方集采中主动降价,尤其是1.5T MR设备。从朗润医疗的293万元中标,到开普医疗的260万元,再到万东医疗的200万元,MR设备的低价竞标记录不断被刷新。

然而,低价背后并不意味着低成本。MR设备的核心部件包括磁体、梯度线圈等,占总成本的五成左右。磁体作为MR设备的关键,进一步分为超导磁体和永磁体。超导磁体是目前唯一能达到1.0T及以上磁场强度的全身成像磁体,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因此商业化前景更为广阔。

健信超导作为超导磁体的主要供应商,其生意并不暴利。2022年至2024年,尽管超导磁体的平均售价逐年攀升,但毛利率始终在20%左右徘徊,远低于终端厂商。这意味着,即便MR设备制造商选择自产超导磁体,成本依然高昂。

这一数据揭示了国内MR设备集采的残酷现实:1.5T MR领域的低价竞争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甚至可能导致亏损投标。面对这一压力,终端厂商或许并不愿意独自承担,而是可能将降价压力传导给上游核心部件供应商,如健信超导。

尽管如此,健信超导依然选择了“以量换价”的销售策略,希望在保持合理毛利的同时,通过销量和收入增长获取更多盈利。其目前产品涵盖了多种型号的超导磁体,是全球MR行业内排名第一的超导磁体独立供应商。

健信超导的客户基础广泛,包括万东医疗、朗润医疗等国际知名厂商。2024年,富士和万东医疗分别为其贡献了1.82亿元和0.63亿元的收入,成为其前两大客户。健信超导还成功打入了国际医疗器械龙头企业GE医疗的供应链,并与其形成了股权绑定。

然而,2024年健信超导的收入出现了下滑,主要受医疗设备招采节奏放缓的影响。不过,随着2025年招采节奏的恢复,其业绩有望迎来大幅增长。为此,健信超导已进行大量备货,存货账面价值高达3.19亿元。

此次IPO,健信超导计划募资8.65亿元,用于扩大超导磁体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改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其2024年无液氦超导磁体的销售数量仅为38台,不到募投产能的十分之一。对于募投项目的合理性,健信超导表示,超导磁体市场规模的增长以及向GE医疗供货都可以保证新增产能的消化。

健信超导的科创板IPO申请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显得尤为突出。今年以来,上交所仅受理了其一家公司的科创板IPO申请,显示出其在行业中的独特地位和竞争力。然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政策环境,健信超导能否成功登陆科创板,仍需拭目以待。

健信超导还在不断加强研发和创新,以应对市场的不断变化。其研发团队致力于开发更高效、更节能的超导磁体技术,以满足医疗机构对高质量医学影像的需求。同时,健信超导也在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寻求与更多国际知名厂商的合作机会。

在医学影像设备领域,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健信超导作为超导磁体的领军企业,正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成本结构,努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其科创板IPO的进展也将为行业带来新的关注点和思考。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