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人眼中,他们曾是那个手握标准答案的群体,以优异的成绩踏入名校,仿佛人生的每一步都已被精心规划。
然而,走出象牙塔后,面对社会的另一张试卷——大厂、高薪、名企,他们中的一些人,却选择放下了笔。
林知意,人大新闻学院的毕业生,曾怀揣着进入投行的梦想,却在实习中发现,自己不过是庞大机器中的一个小齿轮。他拒绝了这看似光鲜却缺乏灵魂的生活,回到厦门,成为了一名城市漫游记录者。他穿梭在厦门的老街小巷,用镜头捕捉那些被忽视的生活片段,与读者分享他的所见所感。他的选择,让父母从最初的不解到逐渐认可,而他的读者群,也从最初的几十人壮大到了三千多人。
刘若云,北大中文系的才女,本有机会在新闻界大展拳脚,却在新闻发布会的前夜,意识到自己在复制他人的成功。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央媒的工作,前往四川甘孜支教。在那里,她找到了语言的力量,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如今,她在成都做着青少年写作公益项目,虽然收入不高,但她的心中充满了热爱。
韩澈,复旦经济系的佼佼者,曾是高盛等顶级金融机构的香饽饽。然而,他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在苏州开了一家二手书店。在这里,他可以自由地阅读、思考,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他说,这是他的“城市缝隙”,是他逃离快节奏生活的避风港。
江诗然,中传研究生,本在体制内有着稳定的工作,却因无法忍受内容创作的束缚而裸辞。她用自己的积蓄购买了播客设备,自学剪辑,开始制作关于城市年轻女性微妙挣扎的节目。她的节目虽然小众,却收获了两万订阅,让她找到了真正表达自己的舞台。
陈渝,交大计算机硕士,本有机会在AI领域大展宏图,却选择了去云南偏远山区小学教编程。他说,比起优化模型,他更想教人理解技术。在那里,他用Scratch和Python为孩子们打开了通往数字世界的大门。
他们的故事,是对传统成功观念的挑战。他们没有走上那条看似最正确的路,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再被名校光环所束缚,也不再被社会的坐标系所定义。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人生不是一道单选题,优秀的方式从来不止一种。
在这个内卷化严重的时代,他们选择慢下来,做一点“不那么有用”的事。他们的选择,看似脱离主流,实则是在探索另一种可能。他们用自己的舞台,点亮了属于自己的光芒。
他们,是不被定义的一代,是用人生破题的一代。他们的故事,将激励着更多的人,勇敢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