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于美元的贬值趋势是否尚未走到尽头。高盛分析师Teresa Alves在5月初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了一项引人注目的观点:美元当前被高估了大约16%。这一评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高盛采用的两种主要模型——GSDEER和GSFEER所得出的结论。
据高盛分析,GSDEER模型是一个经过优化的购买力平价模型,它认为实际汇率有向长期均值回归的趋势,但这一均值会受到生产率和贸易条件差异的影响。根据该模型,美元相对于其贸易加权指数中的其他货币被高估了约15%,其中对日元和人民币的高估尤为显著。而GSFEER模型则更注重经济的外部和内部不平衡,它将货币的估值与一国经常账户与其“标准水平”之间的差距相联系。该模型显示,美元的实际贸易加权指数被高估了约17%,其中超过16%的高估源于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偏离其“标准水平”。
高盛进一步指出,美元的高估程度与经常账户“标准水平”的假设密切相关。当前,美国的实际经常账户赤字约为GDP的4%。如果这一赤字缩小至2.6%,那么美元可能需要调整约16.5%才能回归公允价值;若赤字进一步缩小至2%(接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3年的标准值),则可能导致美元贬值22%;而如果赤字降至1%,美元甚至可能需要贬值31%才能达到公允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美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其出口仅占GDP的约11%,因此与其他更开放的经济体相比,美国需要更大幅度的汇率调整才能弥合同等规模的经常账户缺口。高盛强调,美元估值本身并不是推动汇率变动的直接因素,因此汇率可以长期偏离其公允价值,就像过去十年美元所表现出的那样。然而,当宏观经济基本面发生迅速且足够大的变化时,汇率向公允价值的调整和/或公允价值本身的大幅变动可能会相对迅速。
历史上不乏类似的例子。例如,英镑在英国脱欧公投后迅速贬值,从2014-2015年的高估15%调整至2017-2018年接近公允价值。同样,欧元在天然气价格冲击期间也因经常账户从盈余转为赤字而贬值。高盛的研究还指出,一旦货币达到其公允价值,超调现象并不罕见,这一点在G10货币使用GSDEER模型分析的收敛率研究中得到了证明。
高盛的模型表明美元的高估是近年来持续存在的现象。然而,随着美国相对收益优势的减弱和潜在的政策转变,市场可能会见证美元逐步调整至更合理的估值水平。对于投资者而言,密切关注美国经常账户状况和全球资金流动的变化趋势至关重要,以便为可能的美元调整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