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众多智能工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DeepSeek R1以其卓越的性能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吸引了腾讯元宝、豆包、夸克等一众跟随者。与此同时,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也不甘落后,频频传来技术突破的好消息。然而,在这股AI浪潮中,曾风靡一时的kimi却似乎悄然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就在众人以为kimi已悄然退场之际,它却在近日宣布与财新传媒达成合作,意图在财经垂直领域重振旗鼓。根据合作内容,当用户向kimi询问财经相关问题时,它将结合财新传媒的专业报道内容,通过模型生成答案,为用户提供及时、可信、可验证的高质量财经信息。这一消息无疑为kimi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kimi此次选择与财新传媒合作,无疑是对AI工具发展路线的一次深刻反思。在模型能力上,kimi或许无法与DeepSeek R1等免费接入的AI工具相提并论,但通过与专业财经媒体的强强联合,kimi试图在特定垂直领域建立自己的公信力。这一策略从长远来看,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当kimi正式发布这一合作成果后,实际效果却并未如预期般令人振奋。在测试过程中,尽管kimi能够准确抓取关键数据,如总净收入、营业利润、利润率以及GMV等,但在对财报的深入分析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其提供的“财报分析”更像是一种数据的简单提取和汇总,缺乏深入的见解和独到的分析。
更令人遗憾的是,尽管kimi声称与财新传媒达成合作,但在实际回答中却鲜见财新网的影子。只有在用户明确提示“结合财新网的内容”进行分析时,kimi才会引用财新网的相关报道。这一现象不禁让人对kimi与财新传媒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产生质疑。
相比之下,DeepSeek R1在财报分析方面则表现得更加出色。它不仅提供了详细的财务数据、门店表现、成本和市场战略等信息,还主动提到了董事会调整、股权结构变化等关键信息。在分析细致程度上,DeepSeek R1也远胜一筹。例如,在分析成本压力时,它能够明确指出与咖啡豆成本上涨有关,而kimi则只是简单带过。
这一对比无疑暴露了kimi在模型能力上的不足。尽管它试图通过引入权威信源来降低AI幻觉的风险,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未能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相反,DeepSeek R1凭借其强大的模型能力和先进的算法,在无需接入专业信源的情况下也能提供高质量的内容。
事实上,引用优质数据源只是对付AI幻觉、提升体验的第一步。要想真正降低AI幻觉的风险,还需要更先进的LLM、更高的算力、更强大的算法以及对内容的严格审核和检验。这些步骤需要协同进化,才能共同提升大模型的整体性能。
在当前AI工具领域,算力已经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大公司或技术领先公司能够拿到更多算力、更高效运用算力、更好地发挥算法优势,从而训练出更加先进、聪明的大模型。这种模型能力的差距使得一些“弯道超车”的手段变得毫无意义。
对于kimi来说,尽管它试图通过与财新传媒的合作来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但至少在目前看来,这一努力还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想在AI工具领域站稳脚跟,kimi还需要在模型能力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突破。
尽管kimi在财经领域的尝试并未取得显著成果,但这一合作仍然为其他AI工具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在AI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如何更好地结合专业信源、提升模型能力、降低AI幻觉的风险,将是未来AI工具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