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风云变幻中,曾被视为暴利代名词的房企巨头纷纷陨落,而房产中介平台贝壳却意外地成为了舆论的新焦点。这一转变,不仅源于其创始人左晖的突然离世,更在于其现任高管层,尤其是CEO彭永东和执行董事单一刚的天价薪酬引发的广泛争议。
据公开财报数据显示,彭永东与单一刚在过去三年中获取的薪酬总额高达十几亿元,这一数字与贝壳内部数千月薪的房产经纪人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了公众对于收入分配不公的不满情绪。面对舆论压力,贝壳迅速发布公告,宣布彭永东将捐出900万股A类普通股,价值约4.4亿元,用于居住行业服务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医疗健康福利以及应届毕业生等租客群体的租房帮扶。
然而,尽管贝壳的捐赠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舆论压力,但模糊的捐款流向和潜在的“左手倒右手”嫌疑仍让部分公众难以释怀。居住行业服务者自然包括贝壳内部员工,而租房帮扶所针对的租赁业务也恰是贝壳的新兴板块。因此,有观点认为,此次捐赠或许更多是内部利益再分配的一种策略。
事实上,贝壳的高管薪酬问题并非孤立存在。在左晖去世后,彭永东作为接班人,不仅面临管理核心的震荡,还遭遇了宏观经济背景下行业性的周期轮转。2022年,贝壳公开财报显示净亏损13.97亿元,而与此同时,彭永东与单一刚的年薪却大幅增长。这一“创始人离世,职业经理人吸血”的剧本,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广泛讨论。
不过,贝壳在新管理团队的带领下,于2023年成功扭亏为盈。尽管市值距离巅峰尚远,但彭、单二人的薪资却进一步上涨。贝壳官方解释称,天价薪酬中的大部分来自于高管股权激励的估值浮动,采用直线摊销法导致逐年上涨的表象。这一股权激励计划,是贝壳在2022年回归港股二次上市时,受限于港交所政策规定的应对策略。
贝壳的股权架构与多数互联网大厂类似,采用AB股架构,确保创始团队决策权不被稀释。然而,港交所对于超级投票权的持有人有明确要求,导致贝壳在回港上市前夕,不得不以发行价授予彭永东和单一刚大量无业绩对赌的股权激励。这一举措,虽然保证了管理层的稳定性,但也为后来的天价薪酬争议埋下了伏笔。
在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周期的背景下,贝壳作为兼具线下门店渠道和线上经纪平台双重属性的地产中介,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数据显示,国内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大幅下降,房地产经纪服务板块整体营收规模也缩水近两成。尽管贝壳通过先进的理念和务实的作风,在行业内脱颖而出,但潮水退去后,大船也有搁浅的风险。
贝壳的核心业务存量房+新房收入虽然相对稳定,但利润端却缺乏惊喜。分佣成本占据营收的比重上升,导致一线经纪人员并未普遍感受到佣金上涨。不稳定的收入状态不利于长期培养专业人才,也难以扭转客户群体对中介人员的负面印象。尽管如此,贝壳仍在努力贯彻左晖提出的“做难而正确的事”,通过打破信息垄断,让整个房产交易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能拿到与贡献相匹配的佣金。
然而,接班的彭永东所面临的行业下行周期与左晖时代的“野蛮生长”已不可同日而语。裁员、分佣环节增加等因素导致一线经纪人员个体感受落差大,怀念左晖时代的声音不绝于耳。贝壳近几年的资本开支明显下滑,也错过了不少逆行业周期下加速出清市场、巩固领先地位的机会。
在多元化布局方面,贝壳虽然切入了家装和租赁等新兴业务,但收入贡献仍有限,难以成为二级市场的亮点。股权分散状态也值得关注,即使是接受了股权激励的新管理层核心,共同占据的利润分配比例仍不足10%。这一股权结构“BUG”,或许正是贝壳面临的一道难题。
尽管如此,作为与左晖一同创业的伙伴,现任决策团队仍是比将贝壳托付给外来职业经理人更优的选择。对于舆论场的质疑和争议,贝壳需要尽快甩掉内外包袱,多元化布局,撕掉与房地产共生的周期性标签,以实际行动回应各方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