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商行业的广阔天地里,一场围绕零售模式变革的较量正悄然上演。这不仅仅是一场企业间的竞争,更是对商业本质深刻理解的实践探索。
历经二十载风雨,中国网上零售市场渗透率已逾三分之一,成就斐然。然而,那余下的三分之二实体零售版图,其线上化转型之路将何去何从?这一疑问,恰如其分地引出了京东与美团之间的微妙角力。
从商品流通的视角审视,电商行业迄今仍主要服务于品牌商与高层级经销商,为他们拓宽销售渠道,提升效率。这一模式,犹如一座金字塔,顶端是实力雄厚的大玩家,他们能够承担高昂的流量成本,收获商业硕果。然而,对于占实体零售更大比例的末端经销商与终端零售商而言,高昂的流量门槛如同天堑,传统线上渠道难以成为他们的救赎。
货架电商增长乏力,直播电商增速亦趋平缓,电商平台若欲寻求新增长,必须解决末端经营者的线上效益难题。但现实是残酷的,为这些分散、收入有限的零售商提供全方位服务,对于现有电商平台而言,无异于一场投入产出比极低的战役,甚至可能得不偿失。
在此背景下,美团虽无电商之名,却凭借外卖业务构建的骑手网络,悄然卡位即时零售行业,静候时机成熟。随着即时零售概念的普及与市场的渗透,那剩余三分之二的社零主体中,一部分交易量将通过即时零售实现本地化、线上化的转化。美团,正逐步蜕变为一家实质上的电商平台。
这一转变的逻辑清晰明了,却令其他电商平台难以有效应对。政策限制大规模烧钱洗牌,使得资本优势不再;短时间内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即时零售或外卖订单量,骑手资源难以沉淀,形成一个无解的死循环。外卖与即时零售,无疑是美团布局电商版图的阳谋。
京东,作为电商行业的另一极,面对美团的步步紧逼,其处境尤为微妙。京东的日用百货商品收入占比近四成,且这一比例仍在上升,成为其增长的重要引擎。然而,即时零售的崛起,势必对传统电商造成冲击,京东亦不能幸免。
京东的反击,堪称战略级操作。它选择从骑手的社保与公积金入手,不仅解决了骑手的保障问题,更在宏观层面获得了正面效应,为进军外卖市场铺路。然而,烧钱之路注定漫长且艰辛。京东依靠应付款项形成的资金池支撑外卖业务,但长期亏损的压力不容忽视。
美团虽坐拥巨额现金储备,但尚未主动反击,或许是基于反垄断的考量,或许是因为饿了么的威胁更为紧迫,又或许是因为京东外卖的体量尚不足以构成实质性威胁。在外卖市场格局已定的情况下,挑战者想要通过烧钱重新洗牌,难度极大。
京东在2023年经历了艰难的组织变革,通过引入big boss单元架构机制,分权让利,终于在2024年实现了些许质变,各项业务收入同比正增长,公司内部利益纠葛暂得缓解。然而,增长的持续性仍有待观察,GMV增长有限,未来利润表现充满不确定性。
阿里与饿了么的加入,无疑让这场较量更加复杂。饿了么绝不会轻易让出行业老二的地位,很可能会通过抬高人力成本或增加补贴力度的方式,增加京东外卖的沉没成本。而美团,只需跟进行业成本端的变化,保持合规竞争,静观其变。
在这场看似针锋相对的较量中,或许存在另一种可能:京东外卖的目标并非成为行业老大,而是稳坐第三,通过外卖基本盘获取骑手资源,强化即时零售行业份额,为京东商城寻找增长新动力。
互联网行业的竞争,说到底是理念的较量。这些巨头们,已无需再向市场证明赢者通吃的逻辑,反而应该传递合作共生、生态共建、可持续竞争的商业理念。毕竟,商业的本质,是解决社会问题,而非解决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