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低价商城,在低调中悄然崛起,成为电商领域的一匹黑马。据一位服饰类目卖家透露,其店铺在低价商城的销量表现不俗,日均单量稳定,且利润率相较于主站有所提升,达到了约12%。
亚马逊低价商城,正式名称为“Amazon Haul”,最初被视为针对Temu等竞争对手的防御性策略。该项目旨在以更低的价格吸引可能流失至Temu的用户,同时确保不冲击主站的核心业务。因此,在初期,亚马逊对低价商城的投入相对保守,入口位置隐蔽,流量与主站不共享,招商力度也有限,截至今年1月,卖家数量仅约500家。
然而,关税战的爆发改变了亚马逊对低价商城的看法。随着市场整体价格上涨,消费者对低价商品的需求激增,加之800美元以下小包免税政策即将取消,低价商城迎来了超越Temu的契机。亚马逊意识到,低价商城不再是临时性项目,而是有望成为新的增长极。
为此,亚马逊开始密集举办招商会,加速扩大低价商城的卖家规模。虽然仍采用邀请制,但自主申请的通过率有所提高。据行业人士估计,目前低价商城的卖家数量或已超过3000家。同时,商品类目也在逐步放开,从最初的服饰、家居等高频消费品,扩展到宠物用品、电子产品等新领域。
在招商策略上,亚马逊对卖家的要求也有所调整。过去更注重销售能力,现在则更加强调供应链能力。入驻低价商城的商品售价不得超过20美金。为了推动低价商城的盈利,亚马逊借鉴了主站的经验,尝试在搜索结果中显示赞助产品,让卖家通过付费获得页面顶部的展示机会。
然而,随着入驻卖家数量的增长,低价商城也面临着一些挑战。自然流量被稀释,未投放广告或未提供深度折扣的商品销量普遍下滑。同时,亚马逊收紧了仓储优惠政策,仓储费与移除费优惠全面取消,对薄利多销的商业模式造成了一定冲击。某手机壳卖家表示,其成本为0.5美元,以1.79美元上架低价商城,扣除配送费和佣金后,单件利润仅剩0.3美元。
亚马逊对库容的分配也更为严格,导致部分卖家面临库存紧张的问题。有卖家反映,仓库中的货卖完后无法及时补货,库容分配与产品流通率挂钩。这一系列调整背后,反映出亚马逊对低价商城的战略定位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早些时候,低价商城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并不高。调查显示,仅有8%的消费者表示曾在低价商城购物,而有30%的消费者甚至不知道该平台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亚马逊在低价商城上的广告投入不足,以及未能充分利用其强大的数据资源为卖家提供广告再营销工具。
然而,随着关税政策的调整,亚马逊开始加大对低价商城的投入。开放桌面版本,将入口置于首页显著位置,新增名牌商品栏目,甚至开始忽略20美元的价格上限。更重要的是,亚马逊似乎开始将主站流量导向低价商城,利用AI购物辅助工具Rufus推荐低价商城商品。
这一系列举措背后,是亚马逊在抢占因关税压力而空出的市场份额,将低价商城打造为消费者的廉价购物空间。与此同时,Temu和Shein等竞争对手宣布涨价,削减广告投放,为亚马逊提供了可乘之机。营销公司发现,Temu在Google购物广告的展示量大幅下降,其中大部分被亚马逊买下。国外网站上推荐低价商城商品的广告明显增加。
亚马逊低价商城的崛起,不仅限于美国市场。据悉,亚马逊已计划将低价商城扩展至全球其他国家,包括欧洲各国。这一战略决策反映出亚马逊对价格敏感型客户的重视,以及在全球电商市场中的雄心壮志。
为了加速低价商城的国际化进程,亚马逊已向卖家发送邮件,通知其从2025年4月30日起,将低价商城商品自动同步至所有新增国家销售。这一日期比预期更早,显示出亚马逊对低价商城的急切期望。欧洲市场作为亚马逊未来发展的战略重心之一,其电商规模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大幅增长,为美国品牌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与此同时,Temu等竞争对手也将重心转移至欧洲市场,并注重本土卖家的合作。然而,亚马逊凭借其在基础设施和库存关系上的优势,有望在全球电商竞争中脱颖而出,将关税暴涨的危机转化为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低价商城的不断壮大,亚马逊正逐步构建一个覆盖全球、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的电商生态体系。从保守防御到主动出击,亚马逊低价商城的崛起之路,无疑为电商行业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亚马逊在低价商城的推广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考验。如何平衡低价与品质、如何保持用户粘性、如何应对竞争对手的反击等,都是亚马逊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然而,正是这些挑战和考验,推动着亚马逊不断前行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