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国AI创新加速,领跑全球模型竞赛新赛道

   时间:2025-04-28 11:20:13 来源:钛媒体APP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全球科技界对下一代人工智能(AI)模型的热情高涨之际,中国正稳步巩固其在AI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中的领先地位。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9日,中国已提交157.64万项AI相关专利申请,占全球总量的38.58%,稳居世界第一。

这一显著成就不仅体现在专利数量的绝对优势上,更在于中国已培育出超过400家国家级AI“专精特新”企业,这些企业占据了全球AI产业规模的大约十分之一。从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到应用层,一个全方位的AI产业体系正在中国逐渐形成。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HAI)在Fei-Fei Li教授的领导下发布的《2025年AI指数报告》进一步揭示了全球AI专利申请的激增趋势。从2010年的3833项申请到2023年的122511项,增长势头强劲。特别是在2024年,专利申请量跃升了近30%。尽管在人均专利申请量上,中国不及韩国和卢森堡,但中国持有的已授权AI专利占全球总量的69.7%。

在2025年新加坡举行的国际学习表征会议(ICLR)上,来自阿里巴巴达摩院(Lakeside Lab)、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清华大学的联合团队发布了一项名为DyDiT的新开源视觉生成框架。该框架通过智能地在时间步长和空间区域之间分配资源,将推理计算需求降低了51%,并将生成速度提高了1.73倍,远超标准DiT模型。

会议吸引了包括谷歌DeepMind、微软、meta、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AI领域的杰出人物如Geoffrey Hinton和Yann LeCun在内的众多知名人士参与。所展示的研究成果影响力堪比ChatGPT,再次证明了大型模型竞赛的活力与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ICLR 2025共收到了122份研讨会提案,较去年增长了1.18倍,其中40份被接受,数量是2024年的两倍。斯坦福大学的Danqi Che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Dawn Song以及清华大学的“姚班”校友等重量级人物也参与了此次盛会。

随着DeepSeek等模型的全球崛起,大型模型开发者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推出了49个新大型模型,而2025年第一季度又推出了55个,部分周甚至见证了8个新模型的发布。

阿里巴巴达摩院在这场竞赛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其在ICLR 2025上共有13篇论文被接受,涵盖了视频生成、自然语言处理、医疗AI和遗传智能等多个领域。特别是DyDiT框架,针对Stable Diffusion 3和Sora等模型所使用的流行DiT架构中的低效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另一家中国AI企业StepAI也有4篇论文在ICLR上被接受,聚焦于视频多模态大模型、个性化图像生成和大模型监督等领域。同时,ICLR 2025的优秀论文奖也涵盖了来自谷歌DeepMind、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meta的合作成果,展示了模型对齐、数据效率和微调动态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在全球范围内,AI领域的格局也在不断变化。OpenAI计划转型为公益公司(PBC)的举动遭遇了强烈反对,包括Geoffrey Hinton、Stuart Russell和Margaret Mitchell在内的多位专家向美国司法部长请愿,认为这一转型将威胁到OpenAI的非营利使命。

与此同时,埃隆·马斯克也在加速推进其AI雄心。他的xAI Holding与X合并后,正寻求超过200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将超过1200亿美元。这笔资金将用于偿还X的高息债务,并推动AI项目的发展。

OpenAI自身也最近获得了由软银领投的400亿美元新融资,估值高达惊人的3000亿美元,占据了今年美国风险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OpenAI预计,到2030年,其AI代理和新产品的收入将超过ChatGPT,销售额将达到1740亿美元。

尽管中国在AI专利和研究产出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商业化方面仍有待提升。据高升投资数据显示,全球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ToB软件公司中,仅有4%来自中国。风险投资家朱小虎指出,尽管基础模型的热度有所降温,但AI应用初创企业却蓬勃发展,周增长率接近10%。他建议初创企业应拥抱开源模型,专注于实际应用,避免在模型训练上浪费资源。

字节跳动的基础设施团队最近展示了如何利用大型模型优化系统运营,三年内节省了超过10亿元人民币。同时,AI独角兽企业Step AI推出了其图像编辑模型Step1X-Edit,声称具有顶尖的开源性能,并宣布在汽车和智能设备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随着竞争的加剧,专家警告称,企业必须迅速整合生成式AI,否则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朱小虎一语道破这一残酷现实:“广阔的蓝海终将变为红海,那些繁琐而艰巨的工作最终将成为企业的护城河。”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