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京东与美团在外卖市场的竞争日益白热化,从业务对抗到公关交锋,不仅重新点燃了互联网行业的战火,也让人们看到了高手对决的精彩。这两家公司的共同点颇为鲜明:它们都是身经百战的行业老将。
值得注意的是,京东与美团在成长历程中,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并购作为扩展业务版图的重要手段。京东通过一系列动作,最终将达达快送纳入麾下,使其成为京东外卖业务的重要支撑。而美团则在2015年与大众点评合并,成为O2O领域的一大巨头,这一合并案背后,也有着红杉资本等共同股东的推手,阿里与腾讯两大巨头也借此再次携手成为同一家公司的股东。
追溯互联网行业的并购浪潮,其根源或许可以从2010年的“3Q大战”说起。这场大战不仅深刻影响了360与腾讯,更对整个互联网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此,开放共赢的理念逐渐成为行业共识,创业者的生存环境也悄然发生变化。面对巨头的进入,创业者们不再只有生死一条路,而是有了更多选择,如与巨头合作、被收购或同行间的垂直整合。
2014年,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展开生态布局,资本游戏频繁上演。腾讯以投资不添乱为原则,投资了搜狗、京东、58同城等企业;而阿里则更倾向于收购控制,高德、银泰百货、UC等相继被纳入其版图。这一年,巨头们跑马圈地的步伐明显加快。
2015年,互联网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并购潮,滴滴与快的、58同城与赶集、美团与大众点评、携程与去哪儿,四起并购案贯穿全年。尽管BAT等巨头仍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已从主导者变为幕后推手。这些并购案的背后,是市场竞争白热化后,双方股东为了打破过度竞争的僵局,推动合并成为现实。
合并后的企业,既享受了赢者通吃的好处,也面临着团队整合的挑战。联席CEO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冲突,但终究只是过渡性安排。随着时间的推移,快的的吕传伟、赶集网的杨浩涌、大众点评的张涛、去哪儿的庄辰超等,都相继离开了合并后的企业。
如今,距离这些并购案已过去十年。滴滴、58集团、美团、携程等整合后再出发的企业,发展现状各异。美团与携程作为上市公司,其财报数据清晰显示了它们的强劲增长。2024年,美团营收达到3376亿元,同比增长22%,净利润更是同比猛增158.4%至358亿元;携程的净营收也达到了533亿元,同比增长119%,净利润同比暴涨547%。
相比之下,已经退市的滴滴和58集团则显得神秘许多。滴滴虽然退市近3年,但仍定期在公司官网披露业绩。2024年,滴滴实现营收2068亿元,全年经调整EBITA达到43.27亿元,成功扭亏为盈。而58集团则鲜少对外披露业绩,但从侧面了解其经营状况也并非难事。有数据显示,58同城近年来营收和净利润都有所波动,2023年营收同比下滑13%,尽管净利润转正,但与其他三家公司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十年间,这些互联网企业的命运轨迹各不相同。美团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独树一帜,营收和净利润遥遥领先;而58集团则显得有些失意,与其他三家公司相比,其业绩规模和发展速度都显得逊色不少。这种命运的反差,不禁让人唏嘘不已。然而,互联网行业的风云变幻莫测,未来十年,这些企业又将走向何方,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