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东外卖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引发了餐饮行业的广泛讨论。作为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对于外卖业务的一番内部讲话,更是激起了行业内外的强烈反响。
关于京东外卖,行业内出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声音。第一类是“希望派”,他们主要来自餐饮老板群体,对京东外卖寄予厚望,希望京东能成功进入外卖市场。第二类则是“悲观派”,他们认为京东外卖难以成功,要么因为京东缺乏战略决心,要么因为即便全力投入,也只能占据外卖市场的一小部分份额。第三类则是“质疑派”,他们对刘强东的讲话提出疑问,认为降低扣点并不能根本解决餐饮外卖商家面临的问题。
作为一名餐饮从业者,我自然属于“希望派”。我衷心希望京东外卖能够成功,并且真心希望京东将外卖业务作为战略级“流量入口”来发展。同时,我也在思考,如果我是京东外卖的负责人,应该如何设计和运营,以确保京东外卖能够真正“有用”。
在深入探讨京东外卖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认清餐饮行业的核心痛点——需求与供给的错配。自2010年以来,中国餐饮行业经历了快速增长,但也带来了严重的供给过剩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31亿,日均外出就餐率为18.3%,理论上每年的餐饮需求人次为622.5亿次。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餐饮经营主体数量严重超配,达到了981.3万家,远超合理值。
在存量经济时代,外卖平台应该如何发展?这是京东外卖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京东外卖继续走烧钱补贴的老路,恐怕很难取得战略性突破。因此,京东外卖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
餐饮行业的本质是商圈生意,餐饮老板的竞争是“三同竞争”——相同商圈、相同客群、相同品类。基于这一现实,京东外卖应该将目光聚焦在具体的商圈,通过精准运营,为部分优质餐厅带来增量收入和利润。而不是盲目追求餐厅数量的增加,这只会加剧供需失衡。
在运营策略上,京东外卖应该采取“存量思维+总控思维”。首先,要盘活现有的存量餐厅,通过精准运营,为部分餐厅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其次,要控制餐厅的入驻数量,避免过度竞争。京东外卖应该成为优质餐厅的流量入口,帮助他们提升品牌和盈利能力。
在目标客群的选择上,京东外卖应该聚焦“卫生敏感型用户”。卫生问题是外卖用户的核心痛点之一,京东外卖可以通过构建卫生等级制度,筛选出符合卫生标准的餐厅,吸引卫生敏感型用户。这不仅能解决用户需求,还能提升京东外卖的差异化竞争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京东外卖需要搭建前端的运营体系和后端的供应链体系。前端可以通过运营官组织,以商圈为单位,筛选优质餐厅,导入卫生等级制度。后端则可以搭建“商圈央厨”,为入驻餐厅提供食材采购和初加工服务,确保食品安全。
京东外卖要想在外卖市场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打破传统外卖平台的运营模式,采取更加精准和差异化的策略。通过聚焦商圈、筛选优质餐厅、吸引卫生敏感型用户、搭建运营和供应链体系,京东外卖有望在外卖市场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京东外卖团队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创新。作为餐饮从业者,我衷心希望京东外卖能够成功,为餐饮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外卖服务。
京东外卖的成功也将为京东集团带来新的增长点。作为互联网巨头,京东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市场团队和资金实力,完全有能力通过外卖业务自建一套专属于京东的“餐饮供需关系”,推动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京东外卖需要坚持数据驱动的运营理念,不断优化服务节点,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合理、高效和可控。只有这样,京东外卖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外卖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餐饮行业的一股清流。
最后,让我们共同期待京东外卖能够在外卖市场中创造奇迹,为餐饮行业和消费者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