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零售巨头红星美凯龙近期发布了一则雄心勃勃的公开信,计划在2025年“五一”期间,斥资超过1亿元用于消费补贴,意在提振国内消费市场,并自诩为行业的“定海神针”。然而,这封公开信的豪言壮语与红星美凯龙当前的经营困境形成了鲜明对比。
根据最新财报数据,红星美凯龙的财务状况令人担忧。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亏损达到了29.83亿元,同比扩大35%;营收为78.21亿元,同比下滑32.08%。这一成绩不仅远低于市场预期,也反映了公司在行业波动中的脆弱性。
红星美凯龙方面将业绩下滑归因于相关产业发展波动,商场和商户的经营受到影响,导致出租率和租金下滑。同时,为支持商户,公司增加了稳商留商的优惠政策。然而,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尽管整体社零总额有所增长,但家具类和建筑及装潢材料类的增长并不显著,甚至后者还出现了同比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红星美凯龙在“以旧换新”政策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电器品类和家居品类的转化订单量和销售金额均有所增长,但这并未能扭转公司整体业绩下滑的趋势。相比之下,同行业可比公司居然智家和富森美虽然同样面临下滑,但仍保持了相对稳健的利润水平。
红星美凯龙面临的更深层次问题是巨额债务。截至2024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57.4%,总负债达667.16亿元。大量资产被抵押或冻结,融资困境加剧。为了偿还债务,公司不得不贱卖资产,包括福建漳州等地的商场。然而,在行业寒冬之下,这些核心资产频繁遭遇流拍,成为“烫手山芋”。
面对困境,红星美凯龙曾尝试通过“3+星生态”战略转型,拓展新能源汽车、餐饮等新业态。然而,这些新业态并未能挑起公司的增量大梁,反而拖累了整体利润。与此同时,同行业的居然智家则通过数字化和轻资产运营成功转型,降低了运营风险。
厦门国资建发股份在2023年成为红星美凯龙的新控股股东,原本被寄予厚望。然而,建发入主后,红星美凯龙的业绩并未改善,两年累计亏损超50亿元。2025年3月底,建发系高管郑方达辞任董事长职务,由李玉鹏接任。这一变动并未能改变公司的困境。
在财务困境和转型失速的双重打击下,红星美凯龙的信任危机日益严重。商户撤离、空置率上升、消费者投诉频发等问题层出不穷。截至2024年末,公司共有405家家居建材店/产业街,但自营商场和委管商场的平均出租率均不足85%。同时,公司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的累计投诉量已达1286起,近30天内就有24起投诉。
线上渠道方面,红星美凯龙也明显滞后于竞争对手。与居然智家的“洞窝”平台相比,其用户渗透率差距巨大。这不仅影响了公司的品牌影响力,也限制了其获取新客户的能力。
如今的红星美凯龙,这艘曾经代表高品质家居产品和优质服务的巨轮,已变得千疮百孔。资产贱卖、破产传闻等负面消息不断蚕食消费者和行业的信任,企业的品牌价值不断缩水。面对这一困境,红星美凯龙能否找到重振旗鼓之路,尚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