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东坡 编辑:鹤翔
近日,拼多多“商家权益保护委员会”宣布,平台将推出“千亿扶持”惠商计划。未来3年内,拟投入资金、流量等资源超过1000亿元,加码高质量电商生态建设,助推平台商家新质转型升级,全力构建用户、商家及平台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
这是继2024年“百亿减免”“电商西进”“新质商家扶持计划”等惠商举措后,拼多多推出的新一项商家扶持战略,资源投入力度空前。
我们认为,在全球贸易增速放缓的宏观背景下,拼多多的战略选择既是对“扩大内需、畅通循环”政策导向的快速响应,亦是破解电商行业“不可能三角”的创新实践。通过深度分析其战略逻辑、落地路径及生态效应,可窥见中国电商产业正从流量竞争迈向生态竞合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01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战略选择
拼多多的千亿扶持计划呈现出“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的双重特征。
其合理性植根于三个维度的现实需求:在国际贸易方面,出口企业面临订单碎片化、物流成本高涨等挑战;在国内产业层面,大量优质供给尚未触达消费终端;在平台生态建设方面,随着国内电商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流量红利逐渐消失,商家获取新客等经营成本不断攀升,商家迫切需要平台提供更多支持,帮助他们降低成本、拓展市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拼多多推出“千亿扶持”惠商计划,看似出人意料,实则是其高质量发展战略一脉相承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明智之举。
回顾过往,自2023年赵佳臻提出“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来,拼多多在平台生态和产业纵深上持续发力,将“减免、扶持、治理”的多重措施贯彻至平台运营、商家经营、产业转型、物流升级等各个环节。
从前期“百亿减免”等举措推动新质供给的有效探索,到本次“千亿扶持”惠商举措的落地,从100亿元到1000亿元,拼多多扶持商家的资金投入翻了10倍,可见其对“全面惠商”的决心。形象点说,这就相当于同行还拿着冷兵器在百亿补贴上打来打去,拼多多已在原有补贴战场上空投下一颗氢弹。
要知道,拼多多2024年净利润为1124亿元,“千亿扶持”相当于用了接近全年的净利润来做惠商补贴。如此投入,确实是空前的,超出预期的。深入来看,公司2024年运营现金流达到1219.29亿元,堪称电商界的“现金王”,账上现金及等价物超过3300亿元,这也是拼多多敢于投入千亿扶持的底气。
意料之外的突破在于商业模式的进化。
传统电商平台多遵循“GMV导向”的线性增长逻辑,而拼多多通过“惠商计划”构建起“供给侧改革—需求侧激活—平台生态优化”的协同机制。这种将平台资源转化为产业升级动能的实践,形成了“新质供给创造增量需求,普惠消费反哺产业升级”的飞轮效应。
今年以来美国连续调整关税政策,使得国内跨境卖家的成本大幅增长,关于跨境商家的生存、产业的转型方向也引发了热议。拼多多“千亿扶持”计划中提到帮助出海商家降本增效稳生产,应对出海风险,这一举措犹如一场及时雨,为跨境商家找到了突围之路。
显然,通过“内外贸双循环赋能”的创新实践,以拼多多为代表的平台经济正在突破传统电商线性增长的桎梏,在跨境贸易壁垒加剧的当下,为中国制造业开辟出“国内大循环提质、国际循环增效”的新路径。
02 供给侧的“真金白银”投入
此次“千亿扶持”,拼多多是真金白银的投入,不喊口号、只动真格,而且行动速度之快令人惊叹。过去几天,“千亿扶持”首批惠商新举措就已落地,并通过供给侧、需求侧和平台生态三管齐下的创新模式,推动全国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供给侧,4月7日,拼多多“千亿扶持”正式启动“多多好特产”专项,通过大数据赋能、供应链优化及资源倾斜等举措,进一步丰富地域特色农牧产品供给形式,助力产业附加值提升,推动农牧产业增产增收。
首站落地江苏连云港市,针对当地海鲜产业“优质不优价”的痛点,专项小组提出定制化解决方案:通过平台消费洞察数据,指导商家搭建全球时令海鲜供应链,利用淡季新品流量扶持和鲜活产品定向资源,破解海鲜销售季节性难题。
“90后”返乡创业者任善良就是受益者之一。他曾是远洋货轮驾驶员,2023年返乡后在拼多多售卖家乡鱼虾,初期面临产品结构单一、销售淡季无产品铺排的困境。在拼多多水产运营人员建议下,他调整策略,提前为4月小龙虾销售准备货源,并引入挪威三文鱼腩等全球产品,填补本地海鲜上市空窗期,实现全年稳定营收。
在品牌培育方面,平台还同步推出三大品牌培育举措:免除水产类目保证金降低试错成本,1V1运营指导提升品质管理,以及“黑标品牌”“星级认证”等分层扶持体系。
了解到,新商家周炳坤的“虾前辈”品牌入驻半年即实现日销破万单,通过平台规划的差异化店群运营和品质可视化改造,正冲刺“黑标”认证。
该模式在园艺领域同样成效显著。
头部品牌“海蒂的花园”依托拼多多“轻运营”模式,基于平台消费数据与“都市农夫”新潮趋势,推出蓝莓、柠檬等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水果盆栽,上线3个月日均订单超500单,江浙地区用户成为主要购买群体之一。
“海蒂的花园”创始人海妈的创业之路充满坎坷。从电脑维修工作者转型开花店,历经挫折后,凭借电商直播积累了千万粉丝。针对园艺行业夏季淡季植物运输损耗高的问题,海蒂的花园借助拼多多平台推出“预售制”,用户3月下单,6月收货,基地按订单量分批培育,既解决运输难题,又带来稳定现金流,这是传统渠道难以做到的。在拼多多带动下,海蒂的花园年销售额破千万,成为平台重点扶持品牌。
山西文水的牛肉产业在拼多多的助力下也实现了转型升级。
文水以黄牛、肉鸡养殖闻名,拥有近3500家肉牛养殖场,肉牛年出栏量过二十七万头。但长期以来,当地牛肉产业依赖传统销售模式,产品名气仅停留在批发商、档口之间,养殖户面临账期长、利润微薄等问题。
直到李诗宣等人在拼多多创业,文水肉制品才有了直面消费者的机会。他申请了独立品牌“途象”“爱妃鲜”,借助平台“百亿减免”政策,投入人工精修工艺改良牛头肉加工,新增冷链排酸工序提升肉质保鲜度,使产品复购率增长近20倍。
2024年“途象”获拼多多黑标认证后,牛头肉单店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并带动琵琶腿等产品线升级。依托“新质商家扶持计划”,其研发的五香牛舌、多口味牛肉干等深加工产品成为平台爆款,精准匹配年轻消费需求。目前文水牛肉通过拼多多产销直连模式,已形成“养殖—加工—电商”全链条,助力农户利润快速提升。
在需求侧,拼多多百亿补贴频道新增“100亿商家回馈计划”。针对报名百补特定营销活动的商家,平台将发放100亿元优惠券,协助商家拉动订单和交易。这一举措直接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提高了商家的销售额。
在平台生态方面,拼多多在“百亿减免”的基础上,大幅下调大家电、二手数码等类目的店铺保障金,进一步降低商家运营成本。这一举措吸引了更多商家入驻拼多多,丰富了平台的商品品类,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如今,拼多多“千亿扶持”正构建多方共赢生态:连云港形成20余款小龙虾产品矩阵,文水拓展鸡蛋等新品线,“海蒂的花园”探索阳台经济新场景……未来三年,平台还将持续投入千亿资源,培育100个新质供给示范基地,推动电商从“流量竞争”转向“价值创造”。
03 从“用户竞争”到“生态竞争”,电商竞争的新分水岭
在当下电商行业发展进程中,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各大平台的核心追求,而拼多多推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便是全力塑造一种“商家能赚钱,平台可盈利,用户得实惠”的“平衡三角”新型生态关系。
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看,其涵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其中,产业端作为生产主体,广大消费者构成消费主体,而电商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同时肩负着流通和分配的双重职能。无论是对消费者的补贴,还是对商家的支持,本质上都是价值分配的问题。在电商发展历程中,由于价值分配的复杂性,一直存在着“不平衡三角”的现象。
第一阶段(红利期):平台以流量扶持、低门槛入驻等策略吸引首批商家,此时产业端竞争小,商家依托平台低成本获客,利润空间充足;消费者享低价红利,平台快速积累用户与商家,形成“商家盈利、用户实惠、平台扩规模” 的初期平衡。
图示1:不平衡三角商业生态1
第二阶段(同质竞争期):大量商家涌入导致产业同质化加剧,供给超过需求,为争夺流量,商家的市场竞争加剧,利润被摊薄;消费者持续享受低价,平台流量变现能力增强,商家群体急需破解同质化竞争的增长方式。
图示2:不平衡三角商业生态2
当电商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电商平台在流通与分配中的角色发生了重要转变,需要更加注重平衡生产者与消费者剩余;要进一步解决同质化竞争,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在供给侧进行改革,打造平台、商家、消费者多主体的“分布式”平等合作关系。
第三阶段(高质量转型期):以拼多多“百亿补贴”“千亿扶持”为代表,平台通过资源倾斜引导商家向品牌化、品质化转型,精准匹配流量、赋能供应链,助力商家突破内卷式竞争,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满足消费者对品质的升级需求,推动产业端从同质化转向差异化竞争,构建“商家靠质量盈利、平台靠生态可持续、用户得品质实惠”的新型平衡三角,实现电商行业从规模竞争向价值竞争跃迁。
图示3:平衡三角商业生态3
这三个阶段的演进揭示出电商经济的底层逻辑:当产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平台只有构建起“产业升级反哺消费升级,消费升级驱动产业进阶”的模式,并最终形成“提质不提价”的良性循环,才能让“平衡三角”得以稳固。
反观拼多多“千亿扶持”全面惠商计划的落地,这不仅是其自身贯彻高质量发展战略、构建竞争护城河的必然选择,更推动电商行业从规模竞争迈向价值竞争的新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无疑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