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智驾安全风险凸显,年轻人亲历“生死瞬间”如何看?

   时间:2025-04-07 22:11:03 来源:钛媒体APP作者: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一起涉及小米SU7标准版汽车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的严重交通事故,引起了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广泛关注。事故中,车辆搭载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NOA)处于激活状态,但不幸的是,事故导致三名女大学生丧生,目前相关部门仍在调查中。

小米公司随后公布了事故的相关细节,指出车辆在事发时正使用NOA功能。这一事件再次将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性问题推向风口浪尖,尤其是在高速等复杂路况下的应用。

智能驾驶被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重要突破点,旨在提高驾驶效率并减轻驾驶员负担。然而,一些车企在宣传智能驾驶技术时,往往夸大其词,导致消费者误以为智能驾驶已经能够完全替代人类驾驶决策,尤其是在高速等高风险路段。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涉及自动驾驶系统的致命事故同比增长了27%。

实际上,智能驾驶的全称为智能辅助驾驶,但车企在宣传时往往省略了“辅助”二字,使得智能驾驶、智能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等概念变得模糊不清。按照国际公认的划分标准,汽车自动驾驶可分为L0到L5六个等级,其中L0为完全手动驾驶,L5为完全自动驾驶。而目前国内大部分智能驾驶功能仅停留在L2级别,部分达到L2.5级别,真正达到L3级别的几乎没有。

L3级别的自动驾驶为有条件的自动驾驶,并非完全自动驾驶。这也是事故责任划分的关键点。根据相关规定,L2级及以下车辆的事故责任由驾驶员承担,除非能证明系统存在设计缺陷。而L3级及以上,车企则需承担一定责任。然而,许多年轻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往往被智能驾驶的新奇所吸引,甚至对其产生依赖。

Tech星球采访了多位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年轻人,他们中的一些人分享了因智能驾驶而遭遇的惊险经历。一位上班族表示,他在京哈高速上使用NOA功能时,遇到前方修路路障,车辆突然降级并退出NOA,幸好他及时接管方向盘,避免了事故。另一位上班族在出匝道时,智能驾驶系统未能及时变道,导致他险些与匝道墙发生剐蹭。

一位在读研究生表示,他对智能驾驶持谨慎态度。虽然他在高架堵车时使用智能驾驶较为省事,但他认为L2级别的智能驾驶在复杂路况下的处理能力一般。他强调,即使智能驾驶的准确率高达99%,他也希望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毕竟车辆事故的后果非常严重。

另一位上班族分享了他在使用不同品牌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功能时的体验。他认为,智能驾驶在识别障碍物方面仍有待提高,特别是在施工路段。他强调,在使用智能驾驶时,他始终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接管驾驶。

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讲述了他被销售忽悠购买宣传为L3级别智能驾驶功能的新能源汽车后的惊险经历。在高速上,他开启了智能驾驶功能,但前方货车突然变道并掉落大型货物,智能驾驶系统却毫无反应。幸好他及时回过神来,猛踩刹车避免了事故。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智能驾驶功能并不完全靠谱,销售在宣传时往往夸大了其功能。

另一位拥有多年驾驶经验的女司机表示,她在购买新能源汽车后接触了智能驾驶功能。虽然智能驾驶在某些场景下表现不错,如自动泊车,但在其他场景下却让她失望。她遇到过智能驾驶系统自动变道到无路可走的高速辅路和公交车道的情况。她强调,在使用智能驾驶时,她始终保持谨慎,并了解智能驾驶的边界。

还有一位上班族分享了他在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因依赖心理而险些出事故的经历。他在一次正常行驶过程中,因为相信智能驾驶的防撞预警功能而注意力不集中,结果在前车急刹车时系统没有提醒,他差点追尾。这次经历让他对智能驾驶更加谨慎。

这些年轻人的经历提醒我们,尽管智能驾驶技术为驾驶带来了便利,但它仍然处于辅助驾驶的阶段。驾驶员在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应始终保持警惕并准备接管驾驶。同时,车企在宣传智能驾驶技术时也应更加实事求是,避免夸大其词误导消费者。

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车企、消费者以及相关部门共同努力来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保持理性和谨慎的态度,不断探索智能驾驶技术的边界并避免潜在的风险。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