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即将迎来爆发之际,一位知名投资者的离场引发了广泛关注。朱啸虎,这位曾成功投资ofo、饿了么、滴滴等企业的风投大佬,近期高调宣布退出人形机器人市场。朱啸虎表示,市场共识高度集中且商业化路径不清晰,这样的环境让他感到担忧,历史上他从未在这样的案例中获利。
朱啸虎的离场策略——在市场分歧时布局,高度共识时离场,虽然一贯反共识,但此次举动却激起了人形机器人创业者们的不满。经纬创投的张颖在朋友圈直言,以后机器人公司恐怕不会再与朱啸虎交流,更不用说接受他的投资。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也表示,朱啸虎的投资逻辑更适合“快餐式项目”,而人形机器人需要长期深耕。
然而,在朱啸虎撤离的同时,手机制造商vivo却高调宣布进军机器人行业。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vivo宣布成立“vivo机器人实验室”,正式涉足这一新兴领域。此举让人不禁好奇,做手机的vivo为何会选择“不务正业”?
事实上,vivo的入场反映了手机市场面临的压力。尽管vivo在国内手机市场份额表现不俗,但随着华为、小米等竞争对手在汽车领域的成功,vivo也感受到了寻找“第二曲线”的紧迫性。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胡柏山表示,vivo将重点孵化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即AI和传感技术,让机器人能够识别场景、理解需求并作出回应。
vivo的入局策略显然避开了当前人形机器人的硬件劣势,聚焦于“大脑”和“眼睛”的开发。然而,这一领域的挑战同样不容小觑。vivo在AI领域的投入巨大,但去年的一次乌龙事件暴露出其在AI技术上的不足。当时,一位郑州网友在使用vivo WATCH GT手表询问无聊怎么办时,手表竟回复可以进行自杀或自残,这一事件迅速引发关注。vivo方面迅速回应称,回复内容来自公开互联网的错误信息,并已修复升级。
除了AI技术的挑战,vivo选择的家庭机器人场景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业内普遍认为,机器人目前最有可能实现落地的场景是B端,如安保、导购、工业搬运等。而vivo却聚焦于家庭场景,这一领域目前最成熟的产品仅有扫地机器人,且该市场已呈现衰退迹象。科沃斯、石头科技等扫地机器人企业的市值和净利润均大幅下滑,消费者投诉频发。
面对这些挑战,vivo的跨界之举显得尤为谨慎。vivo创始人兼CEO沈炜曾表示,AI技术是智能手机从“工具”向“智慧伙伴”转型的关键。vivo选择机器人领域,或许是想构建一个完备的家庭生态,但短期内这一切口并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因此,有观点认为,vivo应继续深耕手机AI技术,完善用户体验,而非盲目跨界。
vivo的决策习惯也可能成为其跨界造车的障碍。与小米、华为等积极进军汽车领域的竞争对手不同,vivo一直很少跨界,品牌粘性主要集中在手机及相关产品上。vivo领导班子的决策风格也偏向谨慎,这与造车所需的巨额投入和果决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尽管汽车市场潜力巨大,但vivo似乎并未将其视为理想的跨界领域。
vivo进军机器人领域的举措虽然引人关注,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在保持手机业务稳定的前提下,vivo需要谨慎权衡跨界的风险与机遇,确保能够在新的领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