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创作者领域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产力革命。从OpenAI到Deepseek,各类AIGC应用不断迭代,AI辅助创作工具如写作、剪辑、音频制作等,已从基础功能竞争转向用户体验的深度优化。在这场技术洪流中,一些创作者成功借势建立起内容壁垒,而另一些则仍在寻找自己的定位。
AI技术的繁荣,催生了大量以AI为核心创作工具的创作者。科技博主们通过“零基础入门AI”等话题吸引粉丝关注;实操性创作者则分享AI绘画、PPT制作、视频剪辑等技巧,为职场人士提供新的工具选择;还有AI算命、AI歌手等轻松娱乐的内容,打开了生活化市场的新空间。更有创作者专注于推荐AI博主,进一步延伸了AI相关的内容生态。
然而,AI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也日益显现。当AI能够实现日更千条视频、快速生成图文内容时,个体创作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产能压力。这种工业化生产模式正在重塑内容行业的格局,使得创意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
以抖音上的创作者“叶来香”为例,他凭借用叶子雕刻人物画像的视频吸引了四百多万粉丝。然而,随着相似账号的批量出现,他的流量开始下滑,创意被“借鉴”的问题愈发突出。这背后,很难说没有AI技术的“助力”。AI算法通过对热门内容的大数据分析,能够提炼出头部网红的创意元素、叙事风格等,进而复制出类似的“爆款”。
“AI或许能替代雕刻叶子这样的技术活,但无法替代情感交流。”叶来香表示。在他的短视频评论区,粉丝们留言分享自己的故事,这种情感连接是AI无法复制的。同样,另一位创作者米三汉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凭借深度讲解《红楼梦》的超长视频在抖音走红,但在创作过程中并未使用AI技术。
“AI创作的文案缺乏感情,就像‘行尸走肉’一样。”米三汉说。他认为,AI可以用来检索资料,但创作者需要甄别AI的结果,因为AI有时会胡编乱造。这正是创作者难以接受的事情。
在2025克劳锐第9届新媒体生态大会上,天下秀数字科技集团创始人李檬表示,网络红人们需要了解AI,并接纳AI作为创作工具。他认为,AI能够替代的是机械性的、没有创意的工作,而真正有创意的艺术创作是无法被替代的。李檬鼓励内容创作者和机构利用AI技术增强以粉丝为核心的内容创作。
AI技术不仅能够弥补红人与粉丝间互动的个性化需求,还能帮助红人进行粉丝分组。未来,如果各大平台出现结合知识图谱技术的粉丝分组系统,红人就能针对不同的粉丝传递更匹配的信息,增强粉丝的满意度。李檬还提出,AI可能会帮助红人在整个流量池中分配到更多预算,创造更多收入。
面对AI技术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创作者们需要回归优质内容创作。克劳锐总经理张宇彤提出,内容创作有自己的“道、术、法”。其中,“道”是规律与本心,内容行业的本心则是以用户需求为圆心。创作者需要变身为“用户需求的工程师”,把创意、内容、数据进行三维统合,创造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内容。
同时,创作者也需要不断变化和创新,以适应内容市场的变化。过去一年,内容市场出现了许多新的变量,如长视频的品质化突围、团播的创意化制作等。张宇彤认为,精品化的内容创作需要找到时代共同的情绪,并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创造差异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