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初,汽车市场的焦点似乎不约而同地汇聚在了一款新兴车型上——小米SU7 Ultra,这款由科技巨头跨界打造的汽车,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了消费者心中的网红车型。
小米汽车,这家仅成立一年便成功上市并交付的科技创业公司,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硬生生开辟出了一条新路径。尤其是小米SU7 Ultra的上市,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分享的数据揭示,首批车主中有一半曾拥有过BBA(奔驰、宝马、奥迪)品牌的车型。
小莹便是其中一位“为爱冲锋”的车主。在入手小米SU7 Ultra之前,她的家中已经有两辆奔驰燃油车,一辆是她日常通勤的奔驰C级,另一辆则是父亲驾驶的GLA。小莹被小米SU7 Ultra的颜值深深吸引,试驾后更是觉得这款车对女司机十分友好。出乎意料的是,就连开车多年的父亲也对这款车产生了浓厚兴趣,直言“国产新能源车真的崛起了”。
小莹的经历反映了中国消费者对于新车的开放态度与实用主义倾向。如今,品质好、体验佳的品牌总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小米如此,众多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亦是如此。这一趋势,无疑给传统豪华汽车品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奔驰便是其中之一。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曾直言不讳地指出,奔驰低估了中国竞争对手的追赶速度。这一点,在奔驰2024年的财报中得到了深刻体现。财报显示,奔驰去年实现营收1456亿欧元,同比下滑4.5%;净利润为104亿欧元,同比下滑28.4%。销售数据方面,奔驰全年销售新车238.9万辆,同比下滑4%。其中,中国市场下滑最为明显,销量同比下滑7%至68.36万辆。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奔驰也感受到了来自新势力高端纯电车型的威胁。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市场价格战打得尤为激烈。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奔驰不得不降价销售,但效果并不理想。终端维稳控价策略的实施,更是让消费者对奔驰失去了信心。尤其是在电动化转型方面,奔驰至今未能拿出一款足够吸引中国消费者的纯电车型,纯电车型销量占比不足品牌销量的10%。
然而,奔驰并未放弃中国市场。相反,他们不断加码投资,为中国市场设计专属车型,展现了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但更为关键的是,奔驰需要更加坚定的转型与决策,真正实现在中国、为中国。
从奔驰2024年的业绩表现来看,全球营业额和净利润均连续五年走低,尤其是乘用车业务的息税前利润大幅下滑39%,利润率也降至8.1%。在中国市场,奔驰的营收和销量均出现下滑,电动化转型的乏力更是拖了后腿。面对这一困境,奔驰采取了降价销售的策略,但效果并不显著,反而加重了渠道端的压力。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奔驰近期传出了“撒钱式裁员”的消息。为了响应降本增效的号召,奔驰管理层计划为自愿离职的员工提供丰厚的遣散费。这一举措虽然看似人性化,但背后却是奔驰为了摆脱困境而不得不做出的艰难选择。
尽管如此,奔驰并未放弃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他们计划通过优化零售网络、精简产品品类等措施来战略性调整经销商网络。同时,在生产端,奔驰也在考虑合并效率较低的产线,停止部分产品系列在华生产。面对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奔驰的调整势在必行。
奔驰在过去十年里与在华合作伙伴的累积投资已超过1000亿元。未来,他们还将继续投入超过140亿元来提升本土研发能力。这体现了奔驰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与承诺。
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奔驰计划发布多款新车,包括3款燃油车和1款电动车。其中,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全新纯电CLA备受期待。这款车将基于奔驰全新的MMA平台打造,搭载全域800V高压平台,并启用奔驰全新家族设计语言。它的上市,或许能为奔驰在中国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
然而,对于奔驰来说,入华20年后的今天,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中国市场。在中国品牌迅猛发展的势头下,奔驰需要进行一番彻头彻尾的调整与变革。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并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