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I应用领域内的竞争愈发激烈,一场由腾讯、字节跳动和阿里巴巴主导的“三国杀”正在悄然上演。在这场战役中,元宝、豆包和夸克成为了消费者眼中的焦点。
据最新数据显示,尽管“AI六小龙”中的佼佼者日活也不过200万,但元宝在经过一系列激进的市场推广后,日活已攀升至1500万。豆包则更为稳健,日活稳定在2000万以上。而夸克更是以3000万的日活,彰显了其强大的市场号召力。这三大产品背后,腾讯、字节跳动和阿里巴巴的入局,无疑为市场带来了清场的意味。
然而,这三款产品的竞争策略却大相径庭。元宝依托DeepSeek的技术,采用简单的ChatBot进行承接,不仅大肆买量,还获得了腾讯全系的流量支持。豆包则显得更为纠结,字节跳动对ChatBot作为AI最佳场景持怀疑态度,因此豆包在尝试多种路径后,甚至开始在应用中推送短视频,以吸引用户。夸克则凭借其在智能搜索领域的积累,围绕搜索需求打造了多款垂类应用,并在大模型能力成熟后,用AI进行了重构,形成了“瑞士军刀”般的多功能形态。
业内专家张宁指出,这三家公司的不同打法,反映了路径依赖的影响。腾讯推出元宝是形势所迫,采取了“做了再想”的策略;字节跳动则通过豆包进行各种A/B测试,属于“边做边想”;阿里巴巴则将已有用户基础的夸克升级为AI旗舰应用,采取了“想了再做”的路径。不同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它们各自的选择。
“AI六小龙”在这场大战中,似乎成了牺牲品。原本在AI领域小有成就的它们,突然面临大厂入局带来的巨大压力。模型的对手是强大且开源的DeepSeek,产品的对手则是资金雄厚、经验丰富的大厂。这些新兴势力在过完一个春节后,发现自己的存在价值被严重削弱,市场格局变得异常残酷。
对于接入DeepSeek的行为,有观点认为,在有自研大模型的前提下,高调接入DeepSeek无异于自取其辱。这不仅是对自家团队的羞辱,更是对DeepSeek真正致敬的缺失。真正的敬意,应该是努力成为一个竞争对手,推动国产大模型的进步。
大厂在AI产品上的投入力度和策略选择,内部往往存在巨大分歧。一些大厂负责人表示,AI作为机会已经毋庸置疑,但具体投入力度和方式却难以抉择。是要新做一款产品,还是对旧产品进行升级改造?这取决于对中国消费互联网进程的理解。
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在移动化时代取得了巨大成功,将输入的“框”变成了信息的“流”。然而,在AI时代,交互的主导权似乎又回到了“框”的范式。作为移动时代强大的互联网公司,字节跳动却缺乏做“框”产品的经验,因此只能另辟蹊径,推出豆包。而腾讯、百度和阿里巴巴则拥有“框”产品的历史遗产,这为它们在AI时代的竞争提供了有力支持。
夸克重新提出了“超级框”的概念,旨在通过AI技术实现更多功能。统管阿里AI To C业务的吴嘉表示,夸克在基座模型能力不足时,必须专门为不同场景手搓工作流。但随着深度思考技术的突破,AI终于学会了“坐上来,自己动”,能够自主处理更多任务。
在海外市场,Google、微软和OpenAI等巨头也在AI领域展开激烈竞争。Google担忧AI对广告业务的冲击,微软与OpenAI开始产生分歧,而OpenAI则更倾向于选择拥有庞大用户基础的产品。
在这场“三国杀”中,大厂们既不敢放弃自研模型,又要死磕消费级应用,面临双倍压力和焦虑。而一些偏科的AI公司,如Anthropic和Perplexity,则面临更大的生存挑战。
然而,尽管大厂们实力强大,但细分市场的生存几率或许并不悲观。因为竞争的关键在于长板有多长,而不是谁更擅长补短板。就像亚马逊也无法完全干掉独立站一样,OpenAI的“All In One”战略也在图片和视频模型上遭遇了挫折。
AI作为一种能力,被调用在不同的产品中,能够创造新的需求。ChatBot的泛用性之所以高,就是因为它实现了自然语言的高效响应。而在浏览器等场景中,AI又能成为强大的生产力工具。夸克等应用已经尝到了甜头,7日留存率高达45%。
AIoT的发展也为AI提供了新的应用场景。海信等家电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将AI应用于游戏辅助等领域,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体验。
阿里巴巴等大厂也在积极探索AI的物理入口多样性。豆包甚至推出了高价耳机产品,进行市场测试,以探索AI的市场价值。
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大厂们互相试探、互相竞争,都在追求智能的上限。而中国和美国进入决赛圈的公司数量有限,每一场竞争都值得密切关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成熟,AI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和多元化。谁将成为最终的胜者?这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但无论如何,这场“三国杀”已经为AI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