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I领域内的调整与变革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百川智能,这家曾以多元化布局著称的AI公司,近期在团队结构上进行了重大调整。
据悉,自3月初裁撤金融与教育团队后,百川智能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再次对团队进行了精简,此次调整主要集中在医疗团队。有内部员工透露,公司正计划将医疗团队规模缩小至一定范围内,以优化资源配置。
面对这一调整,百川智能官方回应称,公司将集中资源,聚焦核心业务,加速实现“造医生、改路径、促医学”的愿景。此前,百川智能与北京儿童医院深度合作,共同研发的AI儿科医生已在疑难病例的顶级专家会诊中正式应用,这一创新举措获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标志着AI医生在全球医疗领域的首次成功实践。
然而,就在团队调整的消息传出后不久,百川智能的两位联合创始人也被曝出离职。据蓝鲸新闻报道,联合创始人焦可已确认离职,另一位联合创始人陈炜鹏也正处于离职流程中。这一消息无疑为百川智能的未来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在AI大模型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商业化成为各大AI公司能否实现自我造血、持续发展的关键。对于百川智能而言,尽管明确打出了“AI+医疗”的旗帜,但医疗领域的商业化之路并非坦途。有员工表示,目前医疗to B业务大多处于标杆项目或基于医院数据的共创阶段,难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
尽管如此,百川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探索并未停止。近日,公司与北京儿童医院、小儿方健康共同发布了全球首个儿科大模型——“福棠·百川”儿科大模型,并推出了AI儿科医生专家版和基层版两款应用。这一举措展示了百川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持续投入和创新。
然而,AI+医疗领域的挑战不容忽视。科大讯飞旗下的讯飞医疗在该领域深耕八年,尽管营收逐年增长,但仍处于亏损状态。回款账期长、研发成本高等问题成为制约AI医疗商业化进程的瓶颈。随着华为等科技巨头的入局,AI医疗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在外部竞争压力加大的同时,百川智能内部也在进行深刻变革。公司不断调整团队结构,改变策略,以期在商业化道路上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方向。与此同时,“六小虎”等AI大模型公司也在积极调整战略,寻找商业化突破口。
DeepSeek等新兴模型的崛起,给“六小虎”等AI公司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这些新兴模型不仅在技术上具有优势,还吸引了众多科技大厂和垂直企业的关注与合作。面对这一形势,“六小虎”们开始将有限资源押注在更擅长、更具优势的细分领域上。
零一万物等公司已开始转向思考产品市场契合度(PMF)和技术落地方向,力求在现实中找到突破点。百川智能则通过精简团队、聚焦医疗业务,试图在医疗领域实现突破。MiniMax等公司也开始收缩B端团队,将更多精力放在已明确盈利的AI社交产品上。
在AI大模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每家公司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百川智能的调整与变革,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一个缩影。未来,谁能在商业化上成功转舵,找到有前景的方向继续耕耘,谁就能在这场AI大战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