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四川省眉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一则关于千禾味业产品的抽检通告,结果显示,千禾的23批次产品均符合国家标准(GB/T 18186),且未检出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三氯蔗糖、安赛蜜等食品添加剂。这一消息本是对千禾“零添加”承诺的官方背书,然而,市场反应却出乎意料。
千禾味业在3月24日发布公告,明确回应了近期围绕其“千禾0”系列产品的质疑,强调所有使用该商标的产品均为零添加,仅使用食品原料,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尽管如此,公众的疑虑并未因此消散,反而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相关热搜的阅读量超过5000万。
千禾公司自2008年首次推出零添加产品,并于2020年成功注册“千禾0”商标,将其作为核心产品线。这一战略调整显著提升了千禾的业绩和市场地位,零添加产品的营收从2020年的7.2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5.3亿元,市场占比也从35%提升至65%。然而,在零添加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千禾也遭遇了“狼来了”的困境。
公众对于食品行业中的“零添加”标签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式的警惕。由于市场上存在大量打擦边球的品牌,通过视觉或概念上的误导,让消费者难以分辨真正的零添加产品,因此,当千禾的“千禾0”商标出现时,即便官方已经证实其真实性,消费者仍然持怀疑态度。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确认偏差”,即人们在经历多次负面事件后,会倾向于只关注支持自己担忧的证据,而忽视相反的信息。
千禾的遭遇并非个例,而是整个食品行业零添加式商业竞争混乱无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长,零添加产品迅速崛起,但市场上对于“零添加”的定义却模糊不清,给了许多品牌打擦边球的空间。一些品牌通过只标注部分零添加信息,或者利用消费者对食品标签认知的局限,推出看似健康实则含有添加剂的产品。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也反映了这一趋势。近年来,关于食品抽检不合格情况的通告中,“质量指标与标签标示值不符问题”的数量显著增加。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在零添加标签泛滥的背景下,消费者的信任度逐渐下降,对于真正健康的食品也产生了怀疑。
市场上还出现了各种滥用“0”系标签的现象,如“0蔗糖”实则添加代糖,“0脂肪”实则添加糖等。这些标签不仅误导了消费者,也损害了真正健康食品的形象。在这种环境下,消费者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直觉来选择食品,而生产者则利用消费者的认知漏洞进行推销。
千禾味业的遭遇反映了当前食品行业中零添加标签的混乱现状。在消费者对于健康食品需求日益增长的同时,行业标准和监管措施却未能及时跟上,导致市场上出现了大量打擦边球的品牌和产品。这种无序竞争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和信任度,也阻碍了真正健康食品的发展。因此,加强行业监管、明确零添加定义、提高消费者认知度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