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董明珠将格力专卖店更名引热议:个人IP绑架品牌,是创新还是冒险?

   时间:2025-02-26 00:46:43 来源:VISTA看天下作者:VISTA看天下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一段俞敏洪与董明珠的对话预告片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了广泛讨论。画面中,两位企业家相对而坐,董明珠回忆起自己作为销售冠军的过往经历,这一场景让人不禁回想起她在商业世界的诸多传奇。

而就在预告片发布前几天,格力电器在“2025品牌战略发布会”上宣布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将沿用了34年的终端门店品牌“格力专卖店”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同时,格力在抖音上的关联直播间也迅速更名。这一消息瞬间让董明珠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与此同时,小米在同一天宣布推出中央空调产品线,直指高端市场霸主大金。当科技企业纷纷通过产品参数展开竞争时,71岁的董明珠却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用个人形象来重塑商业世界的价值体系。

要理解格力这场“去公司化”的品牌变革,必须回溯到中国企业家IP化的历史背景中。早在2013年,雷军与董明珠在央视舞台上的“十亿赌约”就为企业家IP化埋下了伏笔。当时,董明珠与雷军的对决被视为制造业与互联网两种商业模式的碰撞。尽管如今赌约已成往事,但二人之间的较量在网友心中并未平息。

如今,当“董明珠健康家”成为格力全新的战略品牌时,网友纷纷表示惊讶,认为这一举动堪比将京东便利店改名为“强东便利店”,或将小米之家换成“雷军妙妙屋”。然而,对于董明珠而言,这不过是她个人IP延续的一部分。从用“培养接班人”的话题吸引关注,到亲自设计“格力玫瑰空调”并称之为艺术品,董明珠的每一次举动都充满了个人色彩。

事实上,董明珠的个人IP早在十年前就已开始萌芽。当时,她曾豪言要做手机,并称“分分钟,太容易了”。格力手机的开机界面上,不仅有董明珠的大头贴和问候语,还有她的亲笔签名,这一举动被消费者戏称为“董明珠周边”。尽管初代“企业家饭圈化”的行为艺术在二代格力手机中被叫停,但董明珠的个人影响力已经悄然形成。

然而,个人IP的打造并非没有风险。董明珠的每一次抽象发言都可能成为资本市场评估格力风险的依据。以2024年前三季度为例,格力电器的营收同比增长2.9%,而竞品美的集团的营收增速则遥遥领先,达到9.57%。当董明珠在直播间强调“格力掌握核心科技”时,投资者却发现格力在研发投入上的规模和占比连续三年落后于美的。

更具破坏性的是品牌价值的慢性解构。当董明珠的抽象发言被制成表情包在社交媒体上疯传时,格力作为科技企业的专业形象逐渐被消解。当企业品牌彻底让位于个人IP时,格力实质上成为了董明珠的周边产品。这一趋势如果持续下去,必将对品牌造成深重的打击。

对于这场企业人格化的变革,格力的经销商们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一位深耕四川市场的格力经销商透露,更换店名的门槛并不低,只有经营全品类家电且店面规模达到150平方米以上的门店才能改名。这一细节透露出经销商们在平衡董明珠个人符号影响时的微妙态度。

董明珠在渠道变革上的决心显而易见。她不仅要重塑品牌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还要推动“去经销商化+IP渠道化”的战略转型。这一过程中,董明珠与经销商之间的掰手腕多次上演。从取缔多个地区的省级代理到直接管理经销商网络,再到河北总经销商的离席事件,格力的渠道变革充满了波折。

然而,这一系列波折并未让格力陷入绝境。相反,它更加坚定了格力构建线上自有渠道的决心。随着电商和直播带货的兴起,传统的线下经销商体系逐渐式微。格力深知只有将渠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确保品牌的长远发展。因此,董明珠选择了将个人IP与格力品牌深度融合、牢牢绑定的自救方式。

然而,这种策略也存在风险。过度依赖个人IP可能导致品牌资产的空心化。一旦个人形象受损或离开,品牌可能会面临较大的波动和挑战。因此,“董明珠健康家”的打造究竟是与时俱进的战略考量还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景,仍需要时间来验证。

在中国商业史上,似乎从未出现过如此极致的企业家IP实验。相较于雷军、俞敏洪等企业家的克制和专注,董明珠的IP打造呈现出明显的路径分野。她的网红化进程更像一场失去制衡机制的品牌行为艺术。当“董明珠”这个符号成为格力转型的万能解药时,企业家精神正在异化为流量工具。

这种工具化现象反映了企业在转型期的集体迷茫。然而,美的集团去家族化、去个人英雄主义的管理制度以及华为的轮值CEO制度为企业的稳健发展和企业家IP的健康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企业家IP的打造应当是一种战略性的选择,而非对短期流量的追逐。它需要在保持企业家个性魅力的同时,确保个人品牌与企业品牌之间的和谐共生。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