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铁旅行已悄然演变成一种全新的餐饮体验。年轻人在高铁上摆放精致的水果拼盘,播放着《甄嬛传》,一手捧着奶茶,一手享用卤味,将高铁车厢转变为独特的“移动观景餐厅”。
春节期间,高铁上的餐饮盛况尤为引人注目,诸如“返工人把高铁吃成流水席了”、“高铁才是真正的中国米其林三星”等话题迅速登上热搜。从济南煎饼到西安凉皮,再到武汉热干面,全国各地的特色美食搭乘“舌尖上的高铁”,纷纷呈现给乘客,高铁外卖和跑腿订单量也随之激增。
牛先生自2021年起涉足高铁跑腿业务,他曾就职于铁路局,对高铁上的潜在需求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领导的约10人团队,通过这一曾经的副业,年流水已达到约100万元。牛先生透露,春节期间,他们每天需要配送五六百杯奶茶,顾客只需在线提前下单,当他们的高铁经过站点时,跑腿人员就会将奶茶送到座位上。
除了民间跑腿服务,中国铁路总公司自2017年起引入了“互联网+铁路外卖”模式,这一创新迅速走红,吸引了饿了么、美团等外卖平台的关注。如今,乘客只需在12306 APP的“餐饮·特产”类目中填写车次和出发日期,就能轻松享受“送餐到位”服务。以济南西站为例,据数据显示,2024年该站的外卖配送量已超过100万单。
高铁作为天然的人口密集场所,其商业价值不言而喻。2024年全年,我国铁路旅客发送量达到43.12亿人次,同比增长11.9%。尤其是在春运期间,高铁对商家而言,无疑是一座巨大的消费金矿。
然而,尽管高铁上的消费潜力巨大,但相对封闭的消费环境和严格的准入机制,使得这一市场的开发充满挑战。牛先生的高铁跑腿业务虽然盈利,但其中的艰辛也不言而喻。起初,他主要做B端生意,后来转向C端,开发了微信小程序“牛同学跑腿”,实现了自助下单,从而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和配送混乱的问题。
牛先生的业务以茶颜悦色奶茶为主,定价约为原价的2倍,但净利润并不高,大约在10%-20%之间。他解释说,团队有10个人,需要支付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同时还需要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推广。尽管如此,这种“自运转”的模式仍让他感到满意,一年下来也能有不错的收入。
高铁上的餐饮市场虽然巨大,但品牌商家和网红零食却难以进入。一方面,高铁站内开店的租金和运营成本高昂,同地段下,租金可能比常规地段高出5倍。另一方面,高铁上的零食销售承包底价也不菲,这导致了许多品牌商家望而却步。
高铁餐食长期被吐槽品种单一、价格高昂。尽管近年来有了“互联网+铁路外卖”模式的补充,但高铁上的餐饮选择仍然有限。许多乘客更习惯于自带食物,但如今,随着高铁野餐的兴起,乘客对高铁餐饮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中国高铁的建设成本高昂,每公里的平均造价在1-2亿元左右。尽管高铁具有较强的公益属性,但其中一些线路,如京沪高铁,因其区位优势,人流量大,消费能力高,因此盈利能力较强。然而,更多的铁路则建设在中西部地区,建设难度大,人员流动频次低,导致多数高铁线路持续亏损。
为了提高服务质量,近年来多地高铁开出了自营餐厅。例如,南铁在南昌西站开设了“赣鄱智慧印记”高铁热链主题餐厅,京铁在北京南站新开了“京铁佳膳”自营餐厅。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还在京沪、京广、京哈、京张高铁部分列车上推出了“儿童套餐”,以满足不同乘客的需求。
尽管高铁餐饮市场潜力巨大,但如何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仍需要商家进行精密的测算和规划。例如,高铁站停留时间短,乘客的真实消费能力有限;同时,要配送更多品类的美食,需要更多的人力来“送餐到位”。因此,对于许多商家而言,高铁仍然是一座尚未被充分挖掘的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