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AI热潮下的全民探讨:微博如何成为技术出圈的加速器?

   时间:2025-02-24 13:27:41 来源:蓝鲸新闻作者:蓝鲸新闻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DeepSeek-R1的发布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仅在微博平台上,32小时内便催生了28个热搜话题,曝光量迅速突破10亿大关。游戏科学创始人冯骥的一条微博,将DeepSeek的成就比作“国运级别的机遇”,不仅为这一技术突破定了性,还巧妙地将杭州两家热门公司联系在了一起,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杭州新“六小龙”的崛起、美国朝野的焦虑反应,以及DeepSeek团队成员的本土教育背景等话题,无一不成为微博上的热门讨论点。微博作为内容平台的交叉性特点,在此次事件中尤为显著,使得AI技术的讨论更加容易跨越圈层,引发公众关注。

DeepSeek在数据标注岗位上的命名“数据百晓生”,透露出其对这一职位的独特要求:涉猎广泛、博闻强识。有传言称,DeepSeek甚至邀请了北大中文系学生参与数据集测试和标注,这一做法直接影响了DeepSeek-R1模型的中文输出风格,从繁复华丽到真挚动人,DeepSeek以其丰富的表现力,赢得了众多用户的喜爱。

尽管DeepSeek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科领域,但文理交叉的训练策略使其在文字表达上也展现出了不俗的实力。这种跨领域的尝试,不仅让DeepSeek在文字领域收获了大量粉丝,也让微博成为了DeepSeek话题引爆全网的重要平台。例如,有网友让DeepSeek想象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时的独白,DeepSeek创作了一篇风格独特、情感丰富的短文,展现了其调度阅读情绪的技巧。

与其他平台相比,微博在此次DeepSeek全民热议中展现出了独特的差异。B站以专业化拆解和教程为主,满足年轻人的求知欲;小红书则充满了普通人接触AI的新鲜感和兴奋,以及如何利用AI赚钱的焦虑;而微博则汇聚了众多意见领袖,从各行各业的角度讨论DeepSeek,内容的丰富性无人能及。

微博作为公共广场,其“羊群效应”在AI产业早期渗透阶段尤为重要。许多新用户因为“我们赢了”的心态而尝试DeepSeek,而非对大模型技术的认识。这种跨领域的交叉能力,正是微博作为社交媒体独有的商业价值所在。

meta首席AI科学家Yann LeCun在离开推特一段时间后,又悄然回归。尽管他曾因与马斯克不和而离开,但推特在人群多样化和话题垂直化方面的优势,仍吸引着包括Yann LeCun在内的众多AI从业者。

微博与推特在产品结构上相似,都以公共表达为供给。但在信息流动层面,微博更注重对内容材料的二次增值。DeepSeek的爆红,让时政博主看到了地缘角力,财经博主看到了股市动荡,行业博主看到了开源力量……这种多角度的解读,让微博成为了汇聚多元声音的重要平台。

微博上的真实、有见地的创作者,在强表达市场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例如,赛科传媒CEO梁赛早在去年5月就在微博上预测DeepSeek将成为“行业核弹”,并认为大模型未来将成为基础设施。梁赛因频繁使用大模型而在工作中展现出敏锐的洞察力,敢于输出“暴论”,并见证其逐渐成为现实。

微博上的交叉声音,是其最有特点的内容资产。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正是通过不断的举一反三逐渐建立起来的。微博上的AI账号,如“评论罗伯特”,通过玫瑰比喻遗憾、月亮暗示人性等表达方式,为大众展示了技术的进展,比刷榜和发论文更具说服力。

社会学家埃弗里特·M·罗杰斯提出的“创新采用曲线”表明,技术创新的落地取决于渗透人群的右移速度。DeepSeek的例子说明,妨碍AI广泛使用的不是使用成本,而是认知成本。微博作为公共平台,应继续发挥其优势,降低认知门槛,促进信息的平等传播。

多年以后,当人们回顾DeepSeek的出圈历程时,一定会怀念那个喧嚣而躁动的启蒙时刻。正是无数个转发键,见证了国产AI的全球征程。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