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面市场,这个千亿级别的庞大领域,正步入一个复杂多变的博弈时代。一方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速、独居人口的攀升以及懒宅经济的兴起,消费者对方便面等速食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外卖行业的冲击、方便食品产业的升级,尤其是自热食品和预制菜的兴起,正逐渐削弱方便面的市场地位。
近年来,方便面市场销量增长乏力,难以重现十年前的辉煌。市场规模的扩张,主要依赖于产品的高端化和价格上调。在这一调整期内,方便面市场的新旧势力交锋愈发激烈,传统的行业金字塔结构正面临动摇。
2023年,白象方便面凭借出色的表现,成功超越今麦郎,跻身市场第三。而在白象之后,众多中小品牌也跃跃欲试,希望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寻找新的机遇。
回顾方便面的发展历程,这一依托于食品工业的新兴品类,自上世纪50年代由华裔日本人安藤百福发明以来,便迅速席卷全球。中国方便面产业起步于1970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国和消费国。然而,在产业的上半场,本土品牌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直到康师傅和统一等台资品牌的进入,才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90年代初,康师傅和统一几乎同时进入大陆市场,凭借高密度广告和优质大单品,迅速登顶中国方便面市场。与此同时,中国方便面产量也迎来了超高速增长,从1970年的200万份攀升至2010年的501亿份历史峰值。
然而,方便面巨头们的好日子并未持续太久。自2013年达到462.2亿份的销量巅峰后,中国方便面市场便开始下滑。这一轮调整期的主要原因包括外卖的崛起以及绿皮火车等交通工具的逐步退场。这些变化直接削弱了方便面的重要消费场景,导致销量下滑。
然而,自2018年起,方便面市场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特别是2020年以来的特殊三年,以及随后的消费市场巨变,使中国方便面市场规模重回增长轨道。这一转变的背后,主要得益于两条主线的推动:一是传统方便面巨头的高端化战略;二是中小品牌和跨界者的加入。
高端化战略方面,康师傅、统一等传统巨头纷纷推出高价方便面产品,如康师傅的鲜蔬面、速达面馆,统一的满汉大餐、汤达人的“极味馆”系列等。这些高价产品的推出,不仅拉高了市场的定价区间,也取得了显著的市场表现。数据显示,中高端方便面的复合增长率远高于低端产品。
随着市场的逐步稳固,面对原材料价格的波动,方便面巨头们相继采取了提价策略。尽管消费者对提价有所调侃,但提价对销量和市场份额的影响微乎其微。因为方便面巨头的品牌力和渠道密度无人能及,消费者大多只能被动接受。
除了高端化战略外,中小品牌和跨界者的加入也为方便面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一些类方便面的新产品,如阿宽食品的方便米线、方便粉丝,杨掌柜的粉面菜蛋等,成为近几年方便面行业的焦点。它们不仅突破了方便面的传统使用场景和用户人群,还将方便面从基础功能性产品升格为高品质生活人群的美食追求之一。
在这些新势力中,白象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作为上世纪90年代崛起的本土品牌,白象早期靠低价面差异化竞争快速崛起。然而,在高端化转型受挫后,白象蛰伏多年。直到近几年,才凭借产品创新、流量运营和互联网渠道突破高端化的桎梏,成功跻身中国方便面产业的前列。
如今的中国方便面市场,正从前些年的双巨头+众多中小玩家的三层结构,演化成一超、三强、多大、众小的格局。康师傅稳坐方便面老大宝座30余年,市场份额高达45%。而统一的行业老二地位正受到严峻挑战,市场份额已下降至16%左右。2023年,白象以12%的市场份额超越今麦郎的10%,成功进入市场前三。
在第三梯队中,日清、五谷道场、阿宽食品等中型公司虽然规模无法与行业巨头相提并论,但都找到了各自的舒适区。它们凭借各自的大单品或新靠山,在市场中稳扎稳打。
第四梯队则大多是跨界而来的方便食品玩家。如零食巨头三只松鼠、餐饮品牌麻六记等。这些跨界者虽然不一定追求方便面市场的份额,但通过品牌溢价快速获利或强化自身场景内的竞争力,已成为方便面市场的新势力。
展望未来几年,方便面市场有三大看点:一是康师傅能否凭借自身优势稳住统治地位并重回高速增长轨道;二是白象能否在超越今麦郎后更进一步,挑战统一的地位;三是本土品牌对非本土品牌的替代趋势能否持续深化。
在这场激烈的博弈中,传统巨头与新势力之间的较量愈发白热化。谁能在这场博弈中脱颖而出,成为方便面市场的新王者?让我们拭目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方便面市场面临诸多挑战和变革,但这一千亿级别的庞大领域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市场的持续升级,方便面行业必将迎来更多的新故事和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