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A股市场,依旧延续了春季躁动的传统,自1月起便掀起了一波行情热潮。据历史数据揭示,过去25年间,上证综指在1至2月间实现正收益的概率高达64%,部分典型年份如2013、2016、2019年的春季行情,更是持续了2至3个月,涨幅惊人,达到了15%至30%的水平。
步入2025年,本轮春季行情自1月14日启动,截至2月18日,上证综指累计上扬5.18%,与此同时,创业板指和科创综指也分别取得了10.09%和9.26%的涨幅。尽管从整体涨幅来看,本轮行情似乎并未过分张扬,但市场潜力依旧不可小觑。
从行业板块的表现来看,春季躁动的规律似乎较为明显:周期或成长风格往往率先发力,随后消费板块接力上涨,而金融板块的表现则相对平淡。本轮行情中,计算机和传媒板块以28%和20.95%的涨幅,遥遥领先其他行业,通信和汽车板块也紧随其后,涨幅分别达到了14.64%和13.41%。显然,计算机和传媒已成为本轮行情的领头羊。
具体来看,计算机板块的363只个股中,有9只实现了翻倍,48只涨幅超过50%;传媒板块虽然仅有2只个股翻倍,但龙头光线传媒凭借《哪吒2》的票房佳绩,带动了整个板块的显著上涨。然而,传媒板块的上涨动力主要源自单一个股,行情的扩展性相对有限。相比之下,计算机板块,特别是IT服务和软件开发子板块,翻倍股频现,赚钱效应显著,这背后,是DeepSeek崛起后AI应用主题的强势逻辑。
从二级行业的涨跌幅来看,124个二级行业中,有14个行业涨幅超过20%。除了影视院线受《哪吒2》票房驱动外,其余大多与“AI+”概念紧密相关。例如,看似与AI无关的黑色家电行业,实则受益于龙头个股的“AI+机器人”概念。反之,涨幅垫底的行业则主要集中在能源资源、食品饮料、建材、银行、公用事业等板块,与AI的关联度较低。
可以说,本轮春季行情至今,“AI+”概念仍是市场的主旋律。在跷跷板效应下,那些难以搭上AI热点的板块,大多表现平平,甚至不涨反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AI行情如火如荼,但2024年前三季度,A股计算机和传媒板块的归母净利润却同比分别下降了31.55%和32.9%,基本面并未出现明显好转。这表明,本轮AI行情更多具有主题投资的属性,随着年报季的临近,后续或面临业绩证伪的风险,投资者对其短期行情的持续性应保持理性态度。
尽管如此,当前A股市场仍不乏具备买入价值的行业。许多行业估值处于低位,筹码结构清晰。合理的投资策略应是高切低,即适时止盈部分AI仓位,逢低布局消费和顺周期资产。那么,具体应关注哪些板块呢?估值低位并非行情的充分条件,关键在于催化剂的出现。
短期内,随着两会和年报季的临近,政策和业绩将成为驱动板块行情的核心因素。从业绩角度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农林牧渔、综合、非银金融、电子等板块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靠前,均超过10个百分点;而房地产、钢铁、电力设备等板块则跌幅较大,均超过20个百分点。在业绩较好的板块中,食品饮料、综合、交通运输等板块近期涨幅较低,后续受业绩驱动,有望迎来补涨行情,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
从政策角度来看,在美联储降息周期延后与国内“抢出口”效应的双重影响下,一季度经济数据回暖力度或超预期,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对短期货币宽松政策的期待。从两会政策窗口观察,当前政策工具箱中最具落地确定性的选项已转向消费提振与新质生产力培育。鉴于新质生产力相关板块已在本轮行情中积累了较大涨幅,而消费板块估值仍处于低位,其政策敏感度和估值修复空间更具吸引力。结合历史季节性规律,大消费板块在政策博弈窗口期通常能够呈现超额收益,因此,食品饮料、智能家居以及文旅餐饮、社会服务等细分赛道值得投资者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