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盒马鲜生内部的一系列变动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前员工透露,盒马的工号体系透露出员工的不同身份与待遇,纯数字开头的是阿里系员工,享有完善的福利待遇和较强的归属感;以HM开头的则是盒马自有编制员工;而T开头的则是小时工。
这一工号体系不仅反映了员工间的差异,也映射出盒马在阿里集团内的地位变化。上周,马云亲自到访长沙盒马万象汇店,这被视为盒马重新获得阿里体系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市场分析认为,马云的此次现身不仅为盒马团队注入了信心,也间接否定了盒马可能被出售的传言。
事实上,盒马近年来在业绩上的表现也为其赢得了这份认同。自去年底在新任CEO严筱磊的带领下,盒马首次实现了连续九个月的盈利双位数增长。这一转变得益于严筱磊提出的三大战略方向:回归用户价值、聚焦发展方向、推进组织建设。
然而,盈利的背后,盒马也面临着诸多发展挑战。其中,全员拉新的会员制策略尤为引人注目。有消费者吐槽,在盒马购物时频繁被工作人员推销会员卡,甚至感到不办会员卡都不敢来消费。这一激进的会员拉新策略源于新CEO上任后重启的会员制。
据盒马员工透露,会员拉新已成为他们的重要KPI之一。年前每人都有一定数量的指标,完不成指标的员工往往需要加班到晚上闭店。为了激励员工,一些门店甚至采取私下奖励的方式,如帮助领导完成一个会员拉新任务可获得十元奖励。然而,这种策略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员工表示,虽然会员拉新没有直接提成,但考核标准的扣罚却相当严厉,且执行不透明。
在会员制方面,盒马曾有过辉煌的历史。2020年推出会员时,凭借无条件免运费、赠送免费蔬菜等福利,短短三年内吸引了近300万付费会员。然而,去年底盒马启动折扣化变革,对部分商品价格进行下调,甚至部分“线下专享价”比会员价更低,引发会员不满。随后,盒马宣布暂停X会员的办理和续费,进一步加剧了会员的不满情绪。
除了会员制外,盒马内部的层级分化也是员工关注的焦点。盒马的员工合同大致分为三类:阿里编、盒马编和三方合同。其中,三方合同主要面向门店基层员工,也是流动性和招聘需求最大的岗位。此前有报道称,盒马强制员工转外包,引发争议。盒马方面回应称,这主要针对计件员工,且遵循自愿原则。
然而,这种合同体系带来的层级分化问题依然存在。有员工总结称,盒马内部存在一套“种姓制”,店长、副店和人事等管理岗位处于最高等级;主管次之;最底层的是打包和拣货等一线员工。这种层级分化不仅体现在职位和待遇上,更体现在工作压力和幸福感上。
在门店运营方面,盒马长期推行的“店仓一体化”模式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这种模式下,门店与前置仓紧密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然而,较高的运营难度和复杂的工作流程给一线员工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盒马引入了更多样的灵活用工方式,如小时工等。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盒马在战略上并未跟风“胖改”(即学习胖东来模式进行门店改造),而是选择了自己的道路。盒马对全国近一半的鲜生门店进行了升级改造,并确定了聚焦盒马鲜生和盒马NB的战略重点。根据最新报告,盒马预计今年将开出72家鲜生门店,全国门店总数接近430家。
然而,在门店快速扩张的同时,盒马也需要关注员工的幸福感。有离职员工表示,随着全国零售企业学习胖东来模式,盒马在员工福利待遇方面的竞争力已经开始逐步减弱。为了提升员工幸福感,一些商超企业已经开始采取积极措施,如步步高今年为一线员工发放了利润分红。
盒马方面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在组织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去年,盒马新增了近200个店长岗位,并进行了店长岗级薪酬改革。新的一年,盒马将继续加大在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上的投入,完善选拔制度。
然而,一些员工对此并不完全满意。有员工表示,目前盒马对外开放的正式编岗位很少,主要以流动性大的外包岗位为主。一些管培生也反映事多钱少、晋升机会不多等问题。
在全国零售企业全面学习胖东来模式的背景下,盒马想要实现长期增长并盈利,仅仅依靠马云的认可可能还远远不够。盒马需要在提升员工幸福感、优化门店运营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才能赢得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