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新年伊始,通过一封内部信向全体员工传达了他的信念:技术创新始终是百度的核心竞争力。这封信件发布于百度成立25周年的1月1日,李彦宏在信中积极寻求与外界的沟通桥梁,意图将百度的努力方向和他的思考分享给更多人。
然而,就在一个月后,即2月18日晚,百度发布了其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的前一天,即2月17日,百度集团港股股价遭遇了近7%的暴跌,成交额超过36亿港元,这一事件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市场的剧烈反应背后,既有短期事件的催化,也映射出搜索行业技术迭代与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尽管李彦宏在去年年底的复盘会议上,发表了万字演讲,深入剖析了百度的未来战略与架构调整意图,但面对核心业务下滑、高层人事动荡等困境,他似乎并未提出强有力的解决方案。
从财报数据来看,百度2024年的营收为1331亿元,同比微降1%,净利润为238亿元,同比增长17%。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净利润为270亿元,同比下降6%。百度的季度营收已连续两个季度下滑,第四季度收入为341亿美元,同比下降2%,净利润为52亿元,同比增长100%,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的净利润为67亿元,同比下降13%。
财报显示,百度的传统营销广告业务增长乏力,而生成式AI带来的云业务开始成为业绩的重要支撑。李彦宏曾在演讲中提到,广告业务正面临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行业竞争加剧等多重外部压力。同时,搜索业务因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也在内部引发了挑战。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传统搜索引擎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流量分发的中介经济,而AI原生搜索的崛起正在改写游戏规则。从信息检索到知识生产的跃迁,搜索行为本身已成为生产力工具,这势必会对传统的广告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财报中也不乏亮点。数据显示,2024年12月,文心大模型的日均调用量达到16.5亿次,同比增长33倍;百度文库AI的MAU达到9400万,同比增长216%。受AI驱动,百度智能云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第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6%。
李彦宏坚信,随着AI战略的不断验证,相关投入将在2025年带来更大的成果。然而,从业务数据来看,尽管AI业务表现突出,但百度核心产品的月活增长乏力,其生成式AI的C端产品文小言也面临增速放缓的挑战。
在搜索已成为AI工具标配的当下,夸克、纳米、秘塔等AI搜索产品的崛起,无疑加剧了市场竞争。腾讯宣布接入DeepSeek,并持续拓展应用场景,其AI搜索功能的提升可能对百度的搜索业务构成直接威胁。
在百度的AI新业务中,云业务负责拉动整体营收增长,而智能驾驶则承载着“讲故事”的重任。然而,这个故事在2024年底却遭遇了挫折。由百度与吉利控股集团联手打造的高端智能汽车品牌极越汽车突然崩塌,给业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百度在极越汽车成立前期倾注了大量热情,累计投资约88亿元人民币。李彦宏还提出了“汽车机器人”概念,并多次为集度(极越汽车前身)站台。然而,拥挤的中国汽车市场并未给极越带来机会,百度和吉利这两个大股东也似乎难以继续支撑这一亏损业务。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百度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布局仍然值得关注。早在2013年,百度就开始进军智能驾驶领域,2017年成立了智能驾驶事业群组,并发布了“Apollo计划”。如今,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IDG)旗下的萝卜快跑业务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100%的全无人驾驶运营。
然而,被寄予厚望的萝卜快跑订单增速也明显放缓。这主要是由于其业务范围仅局限于少数城市的特定区域,限制了订单量的增长。百度已经迫不及待地要求智能驾驶业务实现盈利,业内也普遍认为,尽管百度的AI新业务在大规模烧钱后走到了盈利阶段,但云与智能驾驶业务仍面临来自华为、谷歌等巨头的激烈竞争。
李彦宏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缺席,也引发了市场对百度在政策支持和行业地位上的担忧。百度若想稳住阵脚,在短期内需平衡AI投入与营收压力,长期则需证明自动驾驶等新业务的商业化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