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蛇年之初,腾讯公司宣布了一项重大进展,成功引入了名为DeepSeek的顶尖AI技术。
腾讯对这一新技术的推广力度空前。2月8日,腾讯云迅速上线了DeepSeek-R1及V3原版模型的API接口。紧接着,11日其智能工作台ima.copilot接入了DeepSeek-R1;13日,腾讯面向C端用户的AI助手“腾讯元宝”也引入了功能完备的DeepSeek-R1版本;14日,腾讯云AI代码助手同样接入了该模型。而最具震撼力的消息在周末传来,2月16日,腾讯确认微信中的“搜一搜”功能已开始灰度测试,准备接入DeepSeek-R1的完整版本。
从最初提供API接口,到最终将这一技术融入国民级应用,腾讯的AI项目及其广泛的C端生态,在短短一周内迅速与DeepSeek生态深度融合。微信的这一接入,被视为腾讯在AI领域的重大突破。腾讯表示,此次接入DeepSeek-R1的微信AI搜索功能,不仅整合了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内部资源,还支持联网搜索,能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实时、准确的搜索结果。
在腾讯元宝引入DeepSeek时,不仅在应用内显著提示用户,苹果及安卓应用商店也将这一信息置于显眼位置。同时,在微信生态内,除了AI搜索接入DeepSeek这一举措外,朋友圈的广告资源也开始向有DeepSeek加持的AI产品倾斜。
腾讯全面拥抱DeepSeek生态的举措,迅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积极反馈。过去一周,腾讯港股股价上涨了10.88%;而在微信接入DeepSeek的消息传出后,腾讯控股的股价更是一度大涨超7%,最终报收于493.6港元,单日涨幅达3.96%。
腾讯近年来在AI领域的C端产品表现平平,产品节奏偏慢,用户反馈也较为平淡。今年一月,腾讯对元宝AI项目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将其从技术工程事业群(TEG)迁移至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由原腾讯会议负责人吴祖榕带领,负责元宝的建设与体验优化。这一调整似乎预示着腾讯AI团队在新的一年里将更加注重实际产出,而不再延续此前相对宽松的管理模式。
在腾讯2024年的内部讲话中,马化腾对CSIG和TEG两大事业群作出了明确的战略定调。他要求CSIG“尽快上岸、浮出水面”,并特别提到TEG将更聚焦做技术底座,产品化则希望其他事业群一起推进。同时,马化腾也强调了新业务需要加速实现自我造血的重要性。
将自家产品矩阵全面接入DeepSeek生态,虽然短期内不太可能直接与盈利挂钩,但至少表明腾讯的AI应用开始寻求向上突围,甚至不惜高价借助外力。数据显示,元宝APP在接入DeepSeek R1推理模型的新版本后,应用商店的下载量急剧上升。
然而,与之前的种种举措相比,微信接入DeepSeek这一动作的分量无疑是另一个量级的存在。这一举措不仅展示了腾讯在AI领域的决心,更体现了其在生态控制权上的重新分配。通过开放入口换取技术赋能,腾讯既避免了陷入大模型研发的困局,又借助微信的社交和视频号等超级入口实现了AI能力的快速渗透。
这种“平台定规则、生态做协同”的打法,正在重构AI竞争格局。当其他友商还在模型参数上激烈竞争时,腾讯已经悄然卡位用户触达的咽喉要道。二级市场的热烈反应也显示出资本评估AI价值的新坐标已经转向了所谓的“生态控制力”。
从技术层面来看,DeepSeek在复杂推理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恰好补足了腾讯混元大模型在某些场景下的短板。同时,R1作为推理模型存在的缺陷,也为腾讯元宝等通用模型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这种互补性合作使腾讯既能规避重资产投入的风险,又可快速获得C端AI产品的市场声量。
在AI时代,“得入口者得天下”的互联网铁律依然适用。腾讯借助生态位优势,正在将用户触达能力转化为AI时代的话语权。随着围绕流量入口的竞争愈演愈烈,生态或许将成为决定AI商业化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