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德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个在氟化工领域被誉为“硬科技独角兽”的企业,其主板IPO之旅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自2023年6月提交招股说明书以来,该公司的上市之路可谓充满曲折,募资规模缩减、业绩下滑以及研发投入的争议等问题逐一显现。然而,福建德尔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稀缺性和技术突破,依然吸引了资本的青睐。
原本计划募资30亿元的福建德尔,在最新的招股书中将募资规模调整至19.45亿元,并将募投项目从7项缩减至3项,主要聚焦于电子级三氟化氯、含氟半导体材料和半导体级电子材料二期项目。这一战略调整被看作是应对市场变化和监管收紧的明智之举,旨在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2024年12月,随着公司完成财务数据的更新,IPO审核状态也从“中止”恢复为“已问询”,标志着其上市进程重新步入正轨。
作为国内少数能够规模化生产电子级三氟化氯、一氟甲烷及三氟甲烷的企业,福建德尔的技术覆盖了从原料制备到终端应用的全流程。其产品纯度高达9N级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蚀刻、清洗等高端环节,成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生态环境部核发的生产配额进一步巩固了福建德尔在市场中的独占地位。目前,公司的产品已经成功进入台积电、三星、英特尔、中芯国际等全球半导体巨头的供应链,并覆盖了京东方、华星光电等显示面板行业的领军企业。
然而,福建德尔也面临着业绩波动和治理隐忧的挑战。从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的归母净利润从3.03亿元下降至0.64亿元,扣非净利润在2023年更是骤降至3573.55万元。毛利率也从41.46%下滑至17.73%,这主要受新能源电池材料业务的拖累。由于六氟磷酸锂价格暴跌和产能过剩,该板块的收入占比从38%降至4.28%,成为公司业绩的拖累因素。尽管公司强调其技术领先地位,但其研发费用率显著低于行业均值,引发了投资者对其长期竞争力的担忧。
福建德尔的三位实际控制人合计持股比例仅为35.06%,IPO后将进一步被稀释。尽管他们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但低持股比例可能引发控制权争夺的风险。尽管历史股权代持问题已经解除,但其时间点与IPO申报高度重合,这也引发了市场的质疑。
为了降低对新能源板块的依赖,福建德尔正在加大对半导体材料业务(如电子特气、湿电子化学品)的投入。2024年上半年,半导体材料业务的收入占比已经提升至50%以上,且下游集成电路、显示面板市场的需求持续扩张,有望为公司的业绩注入新的动力。本次募资将投向电子级三氟化氯等项目,旨在满足国产替代的需求,预计项目达产后将进一步巩固公司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
福建德尔的IPO之路不仅是对其技术实力的考验,也是市场对硬科技企业估值逻辑的检验。尽管面临业绩波动和治理隐忧,但其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稀缺性、技术壁垒以及国家战略的支持,依然使其赢得了“硬核独角兽”的称号。若成功上市,福建德尔有望成为国产半导体材料替代浪潮中的关键力量,但投资者仍需密切关注其业务结构的优化和盈利能力的实质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