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AI深度合成滥用,名人频遭侵权!如何守护我们的“声脸”安全?

   时间:2025-02-17 12:48:57 来源:江西日报作者:江西日报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AI深度合成技术在网络上引发的侵权问题日益凸显,从恶搞企业家雷军到伪造张文宏医生的音视频进行带货,再到利用该技术实施诈骗,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网络上,一些不法分子通过AI技术,轻易制作出高度逼真的名人音视频。例如,有网友曾利用刘德华的声音制作虚假内容以博取流量,刘德华的电影公司不得不紧急发布声明,警告公众防范此类AI语音合成技术的骗局。记者调查发现,实现AI深度合成音视频的技术门槛并不高,甚至在购物平台上,这种技术已成为某些网店盈利的手段,只需几十元,就能定制名人音视频。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类深度合成软件在网络上并不难获取。一些网络主播甚至在直播中教授如何使用这些软件。记者在应用商城搜索“换脸换声”,发现了众多相关工具。尽管部分工具的逼真度不高,但网店制作的AI深度合成音视频却相当逼真。

据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专业委员会专家薛智慧介绍,当前网络上有许多开源软件和工具可以实现换声换脸的效果,网民可以自由下载并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使用。虽然这些软件有一定的技术门槛,但在短视频平台上,已有众多主播在教授如何使用。

针对这一现状,法律专家指出,未经授权,不得深度合成制作发布他人信息。网店接单制作名人视频的行为,已构成侵权,并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介绍,国内已经审结了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法院最终认定被告方构成侵权,并判决其书面赔礼道歉,赔偿原告各项损失25万元。

面对AI深度合成音视频侵权的严峻形势,专家建议从多个层面综合施策。从技术角度来看,可以利用AI技术来对抗和检测AI。当前已有一些典型的AI技术能够对图片或音视频进行检测,判断其是否经过后期加工和合成。同时,法律层面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细化AI克隆技术的法律条款,明确侵权行为的定义和责任,并加强执法力度。

平台方面也应强化相关政策法规的宣贯和执行,做好数据保护,应用技术手段规避AI克隆侵权问题的发生。还应建立健全内容审核和侵权举报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侵权问题。法律专家提醒AI深度合成制作和信息发布者,切勿心存侥幸,法律没有灰色地带。

“法律并不禁止AI合成技术的使用,而是禁止不合法、不合理的使用,尤其是禁止不进行任何显著标识和提示的AI合成信息的发布和传播。”赵精武强调。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