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电影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于2月13日晚悄然降临——《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的票房突破100亿元大关,成为中国首部票房破百亿的动画电影。这一壮举不仅让业界内外为之震撼,也引发了广泛讨论:下一个能创造如此奇迹的“哪吒”究竟在哪里?
事实上,《哪吒2》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中国动画工业体系日益成熟的鲜明例证。回溯这部电影从筹备到上映的五年历程,中国电影市场见证了动画电影的崛起,它们不仅在口碑上赢得了观众的认可,票房成绩也屡屡超越众多真人电影。
探究这一现象的根源,不难发现,中国动画在技术、人才、市场及政策等多方面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日本和美国的独特发展道路。
2019年暑期档,新生代导演饺子携《哪吒之魔童降世》横空出世,以其独特的哪吒形象和创新的故事情节,再次点燃了电影市场的热情,为中国动画电影开启了新篇章。五年后的今天,《哪吒2》的回归,标志着中国动画产业在这段期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五年间,国产动画电影佳作频出,除了每年春节期间稳定上映的少儿向动画电影《熊出没》外,几乎每年都能在院线看到一两部高质量的动画大片。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动画在视觉表现上的巨大进步,也逐渐形成了稳定的观众群体和市场期待。
进一步分析这些国产动画电影的市场表现,可以发现几个显著特点:一是三维动画已成为主流,且制作水平逐年提升,逐渐接近国际顶尖水平;二是动画大片的票房表现稳定,既有高票房的佳作,也有票房表现不俗的作品,即便偶尔有因场外因素导致票房不佳的情况,但整体表现依然强劲;三是观众对动画电影的宽容度较高,豆瓣评分普遍在7分至8.5分之间,没有出现“不及格”的作品;四是传统文化题材占据半壁江山,且票房表现普遍优于原创IP及现实题材,显示出行业在原创IP创作上的谨慎态度,更倾向于在传统IP的基础上寻求创新。
国产动画电影背后的产业发展也呈现出新格局,以光线旗下彩条屋联盟、追光动画和华强方特为核心力量,众多新兴公司涌现,形成了良性竞争态势。
政策的支持也为动画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从顶层设计的强化到财政与税收的优惠,再到布局海外发行传播,一系列有力措施为行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动画制作外包基地之一,大量参与国际顶级项目制作的经验不仅磨练了国内动画团队的技术能力,还引入了成熟的SOP(标准作业流程),大大提升了国产动画的工业化程度。
阅文集团、B站等企业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文集团借鉴日漫的漫画改动画体系,推出了大量网文漫改作品;B站则通过与日本动画业界的合作,引入了制作委员会制度,并在国内成功应用,推出了《中国奇谭》等爆款作品。
《哪吒2》的成功背后,是135家公司的共同努力和协作。这一“百亿票房纪录”不仅是对电影本身的肯定,更是中国动画产业完成工业化改造的重要标志。如今的中国动画,已经通过传统影视模式创新、互联网平台流量反哺、技术型工作室攻坚等多条路径,辅以政策的支持,为产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