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速,一个规模庞大的银发经济市场正逐渐显现。据《银发经济蓝皮书》数据显示,到2024年,我国银发经济规模预计将达到7万亿元,而到了2035年,这一数字将激增至30万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背后,隐藏着2.8亿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其中超过七成的老年人仍生活在尚未进行适老化改造的环境中。
这些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诸多不便,一个简单的卫生间地砖打滑就可能导致骨折,一盏光线不足的台灯也可能引发眼疾。适老化改造,这一看似细微的领域,正悄然成为撬动万亿市场的关键力量,它不仅关乎硬件设施的升级,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文明和商业伦理变革。
老龄化社会的核心矛盾并非“人老了”,而是“环境未老”。老年人需要的不仅仅是养老院和保健品,而是一个涵盖家庭、社区、出行、医疗等多方面的无障碍生态环境。例如,一位上海老人曾抱怨从地铁站到老年大学的路程过长,对老年人而言,这段路程充满了挑战。这样的故事,正是适老化改造迫切性的生动体现。
适老化改造市场涉及多个核心领域的需求。首先是硬件设施改造,如安装U型扶手等简单设备,虽然单个价格不高,但面对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其市场需求已超千亿规模。其次是智能设备的适配,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养老设施也在向智能化转型,如具备自动升降和健康监测功能的马桶等。服务模式的创新同样重要,如上海某社区推出的“72小时极速适老改造”服务,凭借其独特的收费模式,迅速占据了市场份额。最后,跨越数字鸿沟也是适老化改造的重要一环,老年手机市场的逆势增长便是明证。
要抓住适老化改造的市场红利,企业需要具备政策敏感度、科技创新能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政策方面,随着适老化改造补贴政策的升级,企业能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模块化方案,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科技方面,智能机器人、智能床垫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便捷、安全的生活体验。这些产品背后是AI、物联网与大数据的深度整合,使得科技更加“隐形化”,老年人无需复杂操作即可享受科技成果。
以泰康保险的养老项目为例,该企业探索出了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三位一体的城市“养联体”模式,已在多个城市布局养老社区项目,为老年人提供了全方位、高品质的养老服务。泰康之家燕园的销售人员表示,入住燕园社区需要提前预约,预约号已经排到了上千号,这充分说明了资源整合能力在适老化改造市场中的重要性。
然而,适老化改造市场并非一帆风顺。数据孤岛、政策落地难、标准化缺失等问题仍困扰着行业发展。户籍、房产、社保等系统尚未打通,导致审批流程繁琐;各地补贴政策标准不一,使得企业难以制定统一服务方案。适老化产品良莠不齐,有的产品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制定统一标准、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强消费者教育成为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面对这些挑战,企业需要转变思路,从“养老”向“享老”转变。未来的竞争焦点将从安全防护转向精神满足,企业需要成为用户需求的“共情设计者”。例如,量子之歌旗下的千尺学堂构建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银发教育服务体系,推出的“银发游学”项目,将书法课与古镇旅行结合,满足了老年人“学玩一体”的需求。这种深度理解老年人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的能力将成为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
在泰康的养老社区中,可以直观地看到老年人群体内部的巨大差异。活力老人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体验,而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则更注重安全与照护。因此,企业需要根据不同老年人的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同时,积极推动制定行业标准和产学研结合,培养专业人才,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深入发展,政策导向将更加明确,数据壁垒有望进一步打破,补贴力度也将提高。AI、机器人技术的突破以及年轻一代对适老化前置的接受度提高,都将推动适老化市场的加快发展。最终,那些真正关心老年人、学会“用老年人的眼睛看世界”的企业将成为适老化改造市场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