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近日在微博上分享了一段关于小米新车YU7的测试经历,引发了广泛关注。他亲自驾驶YU7跨越内蒙古、山西、河北三省,全程1310公里,仅在中途进行一次电量补充,并短暂休息一次,充分展示了该车型的续航能力。
据雷军介绍,此次测试过程中,车辆平均时速保持在100km/h以上,车内空调温度恒定在22℃。在零下10℃的低温环境下,车辆出发时表显续航为1280公里,仅通过12分钟超快充补充了18%的电量,最终抵达目的地时还剩余82公里续航。这一表现令人印象深刻,预示着小米YU7将成为小米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并很可能采用增程技术路线。
小米YU7的综合性能同样出色。据爆料,该车型的综合油耗为5.2L/100km,CLTC纯电续航达到246公里。其搭载的1.5T增程器热效率高达44.9%,配合宁德时代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在800V高压平台的支持下,仅需充电12分钟即可增加230公里续航。四驱版车型搭载的前220kW/后288kW双电机组合,使其零百加速时间进入3秒俱乐部,同时CLTC综合续航仍保持在1200公里以上,实现了性能与效能的完美平衡。
回顾小米汽车的首年成绩单,SU7纯电轿跑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和智能化的配置,在30万级市场取得了首年12.8万辆的交付量。其中,Max激光雷达版本占比超过六成,充分证明了消费者对小米智能化配置的认可。然而,SU7的产能爬坡过程也暴露出了新势力普遍面临的供应链磨合难题。面对定位更主流的SUV车型YU7,小米的北京工厂或将面临新的产能考验。
从市场角度来看,YU7切入的30-40万中大型混动SUV赛道正迎来爆发式增长。2023年,该细分市场的同比增幅达到了87%,理想L7、问界M7等竞品车型的月销量均突破万辆。小米YU7凭借其3000mm的轴距、全系激光雷达的智能化配置以及小米生态的跨设备协同优势,有望在这一市场复制手机领域的“性价比旗舰”打法。
盈利方面,小米汽车同样备受关注。参考SU7的财务模型,其单车物料成本约为18.7万元,以均价29.9万元计算,理论毛利率可达21%。而YU7由于采用增程式混动系统,省去了大容量电池包的成本,配合自研增程器与电控系统,预计成本结构将更加优化。若首年实现8万辆交付,按35万元均价测算,可为小米汽车贡献超过50亿元的毛利。
然而,当前新能源车市的价格战正愈演愈烈,特斯拉Model Y、小鹏G9等竞品已启动官方降价。小米能否在维持科技溢价的同时守住价格防线,将决定其盈利窗口期的长短。雷军在微博上分享的测试视频和真实数据,不仅展示了YU7的出色性能,也向传统车企的技术话语权发起了正面挑战。这款承载着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落地的SUV,或将成为检验科技公司造车可持续性的关键。